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19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食管内翻拔脱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中的地位。方法  19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接受了食管内翻拔脱术 ,其中食管鳞癌 15例 ,颈段 3例 ,胸中段 6例 ,胸下段 6例 ;贲门腺癌 4例。 0期 1例 ;Ⅰ期 4例 ;Ⅱa期 4例 ;Ⅱb期 1例 ;Ⅲ期 9例。 3例因有上消化道手术史行结肠代食管。结果  19例均获切除 ,食管切缘阴性 ,无手术死亡。术后声音嘶哑 1例 ,心律失常1例 ,双侧胸腔积液 1例 ,左侧气胸伴左膈下脓肿 1例 ,5例出现小的颈部吻合口瘘。结论 食管内翻拔脱术扩大了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适应证 ,使某些常规手术高危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裂孔食管切除术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7年7月单一外科医生组对46例食管癌患者实施经裂孔食管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患者食管鳞癌44例,食管腺癌1例,食管类癌1例。位于颈段者11例,胸上段者21例.胸中段者5例,胸下段者9例。行术前化疗者6例。按国际TNM分期:0期者3例;Ⅰ期者6例:Ⅱa期者17例;Ⅱb期者2例;Ⅲ期者16例;2例为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胃代食管者42例,结肠代食管者4例。术前肺功能FEV1低于0.8L或FEV1/FVC低于50%者29例。46例均获切除,切缘阴性,无手术死亡。术后声音嘶哑2例,心律失常3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6例出现小的颈部吻合口瘘。结论经裂孔食管切除术在食管癌的外科治疗中对高龄、心肺功能差而不能耐受剖胸手术患者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NA修复基因XPD rs13181(codon751A/C,Lys751Gln)、rs238406(codon156C/A,Arg156Arg)、XPC rs2279017(i11C/A)和XRCC4 rs3734091(codon247T/C,Ala247Se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TaqMan技术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北京肿瘤医院收治的338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组)和31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多态位点基因型的检测。  结果  XPD rs13181基因型GT和等位基因G增加个体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GT>TT,adjusted OR=1.69,95%CI:1.15~2.47,P=0.007;G>T,adjusted OR=1.77,95%CI:1.19~2.64,P=0.005);XRCC4 rs3734091基因型GT和等位基因T增加个体结直肠癌的易感性(GT>GG,adjusted OR=9.02,95%CI:5.61~14.50,P<0.001;T>G,adjusted OR=4.06,95%CI:2.49~6.61,P<0.001);XPD rs13181和rs238406的单倍体型GT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adjusted OR=0.39,95%CI:0.18~0.85,P=0.018)。XPCrs2279017等位基因G和XRCC4 rs3734091等位基因T的联合效应(adjusted OR=28.43,95%CI:6.85~117.95,P<0.001)以及XPD rs13181等位基因G和XRCC4 rs3734091等位基因T的联合效应(adjusted OR=10.24,95%CI:4.69~22.35,P<0.001)显著增加个体结直肠癌的易感性。  结论  XPD rs13181和XRCC4 rs3734091位点的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第6位,死亡率第4位的恶性肿瘤^([1~3])。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双侧喉返神经旁是常见的转移区域^([4,5]),转移率约19.8%~37.6%^([6~12])。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量与清扫淋巴结阳性率显著相关^([6,7])。术中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可以改善预后^([13,14])。但淋巴结清扫也会带来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喉返神经损伤会引起声音嘶哑、肺炎等并发症,双侧损伤者需要气管切开^([1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睾丸激素受体4相关蛋白(TR4-associated Protein,TRA1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NSCLC)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研究TRA16在各类NSCLC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RA16蛋白在NSCLC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内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88.64%),而在肺良性肿瘤及正常肺组织中均无阳性表达,表明TRA16在NSCL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 中,TRA16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首先发现TRA16在NSCL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TRA16在NSCL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潜在的与NSCLC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病人的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月 ,我们外科治疗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的食管癌、贲门癌病人 18例 ,现结合本组临床所见 ,对肿瘤切除的范围及肿瘤切除后对消化道重建器官的选择作一探讨。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17例 ,女 1例。年龄 34~ 6 9岁 ,平均 5 6 4岁。其中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癌 7例、残胃癌 1例 ,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 3例 ,食管胸中段癌 1例 ,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胸中段癌 1例、贲门癌 4例 ,食管中段癌术后并放疗后残食管癌 1例。两次手术间隔 0 5~ 34年 ,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 1年以内者 3例 ,2年以上者 4例 ,胃溃疡胃大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单一医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长期随访。   方法   数据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前瞻性数据库。分析纵隔肿瘤数据库中以根治切除为目的患者的远期生存。   结果   本组常见肿瘤依次为胸腺上皮肿瘤95例(50%),神经源性肿瘤26例(13.7%),纵隔生殖细胞肿瘤26例(13.7%)。全组患者行R0切除者179例(94.2%),R2切除者8例(4.2%),单纯探查者3例(1.6%),术后30d内死亡2例。胸腺上皮肿瘤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2.7%和85.7%。根据Masaoka-Koga分期,Ⅰ、Ⅱ、Ⅲ和Ⅳ期胸腺上皮肿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2.1%、90%和37.5%。多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Koga分期是胸腺上皮肿瘤手术后独立预后因素。A+AB+B1型与B2+B3型胸腺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88.6%与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神经源性纵隔肿瘤多为良性,完整切除后均长期生存。   结论   纵隔肿瘤组织学复杂,根据其来源、性质、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治疗。虽然本组患者生存良好,但单一医生组很难做到前瞻性,大样本研究。因此,对纵隔肿瘤尤其是胸腺上皮肿瘤亟需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的前瞻性研究,以找到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外侵性前纵隔肿瘤扩大切除及腔静脉成形术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纵隔内包含着人体许多重要结构与组织,致使前纵隔肿瘤组织来源比较复杂,病理种类繁多,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无论其组织学类型如何,生长方式怎样,只要治疗方法选择适当,前纵隔肿瘤的疗效相对于全身其他部位的实体瘤而言较为理想。然而,由于前纵隔复杂的解剖学特点,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中叶病变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51例肺中叶病变良性9例(17.7%),恶性42例(82.3%),术前诊断明确率24.5%.单纯中叶切除占72.5%,合并其他肺叶切除19.6%,肺楔形切除占3.9%,全肺切除3.9%.结果:术后并发症4例(占7.8%).结论:下列情况应及早手术治疗: 中叶恶性病变;中叶病变,尤其中叶不张,不能除外恶性;中叶良性病变致中叶不张,内科治疗2~3周无效者.  相似文献   
10.
以第二原发癌出现的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肿瘤诊治手段的不断进步及远期疗效的不断改善使长期生存的恶性肿瘤患者不断增加。加之随访手段的改善,第一原发癌治愈后在原器官或他器官发现的第二原发癌也正在逐渐增加[1] 。但以第二原发癌出现的食管癌、贲门癌的报道并不多见,其诊断治疗也有一定的特点。现将本院2 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