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5~1995年采用纤维结肠镜对284例老年患者进行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结果显示,I级和Ⅱ~Ⅲ级不典型增生腺瘤、大肠中、晚期癌和早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5%、8.4%、18.0%、2.5%。血便患者的大肠中、晚期癌、Ⅱ~Ⅲ级腺瘤检出率高于粘液使者(P<0.01),血便患者的腺瘤不典型增生以Ⅱ~Ⅲ级为主,粘液便患者则以I级为主.≥70岁患者,Ⅱ~Ⅲ级不典型增生腺瘤较60~69岁患者为高(P<0.01)。男性患者I级不典型增生腺瘤检出率高于女性患者(P<0.01)。本组纤维结肠镜检查无严重并发症,对老年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提示老年大肠癌的发生与大肠腺瘤不典型增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佳琪  李为民  王怡栋  潘文胜 《浙江医学》2022,44(3):279-283,295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对低分化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行胃镜活检及手术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低分化胃癌石蜡标本5例以及正常胃黏膜组织石蜡标本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IRF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表达水平。选取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作为正常对照,慢病毒转染低分化胃癌细胞系BGC-823,构建IRF5敲低的胃癌细胞BGC-IRF5组和作为对照的BGC-NC组。在BGC-IRF5中过表达MMP-9,构建BGC-MMP-9Over组。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IRF5和MMP-9相对表达水平;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敲低IRF5对BGC-823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MP-9过表达对BGC-IRF5组侵袭能力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IRF5对MMP-9相对表达水平的调控。结果低分化胃癌组织中IRF5与MMP-9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均P<0.05)。BGC-NC组IRF5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BGC-IRF5组和GES-1组(均P<0.05)。BGC-IRF5组及BGC-NC组相对迁移水平分别为0.59±0.12和1.08±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GC-IRF5组较BGC-MMP-9Over组和BGC-NC组MMP-9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穿基底膜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均P<0.05)。IRF5过表达质粒+pGL3-MMP-9质粒较IRF5空载质粒+pGL3-空载质粒、IRF5空载质粒+pGL3-MMP-9质粒和IRF5过表达质粒+pGL3-空载质粒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IRF5可促进低分化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可能通过调节MMP-9的相对表达水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生长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生长过程中的生长模式,寻找不同生长模式与治疗方案选择的关系.方法 将病例分为微肿瘤组和对照组两组.综合分析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肿瘤病灶的包膜有无、生长方式、脉管浸润、大体分型及其病理学的特征,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微肿瘤组包膜完整者占75.0%,对照组包膜完整者占0%,有包膜但不完整者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微肿瘤组大体分型均为轻微隆起型 ,对照组可出现轻微隆起型、Bormmann Ⅰ型、Ⅱ型、Ⅰ型 Ⅱ型,而Ⅲ型、Ⅳ型较为少见 .(3)微肿瘤组的肿瘤灶的生长模式多为膨胀性生长模式,而对照组的生长模式为浸润性生长模式,<10 mm的早期癌灶生长模式可见前方(深部)浸润倾向,而更大的癌灶其生长模式为前方和侧方均表现为浸润性生长模式.(4)微肿瘤组的癌灶脉管浸润占0%,对照组为 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微肿瘤组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0% ,对照组为7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微肿瘤组的癌灶可内镜下切除治疗.结论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的微肿瘤灶具有独特的生长模式,认识其生长模式,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微肿瘤组的癌灶可内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4.
成功治疗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一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患者男, 43岁,浙江山区农民。因“持续腹胀伴食欲不振、尿黄 3周”入院。患者因“腰酸”在发病前 20d曾 4次服用土三七,总量约 150g。3周内,腰围从 73cm增至 85cm,体重从 51kg增至 59kg。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特殊。入院体检: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听诊无特殊  相似文献   
5.
隐窝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在维持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的发生、转移和复发与隐窝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这两种细胞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的差异,有助两者的鉴别诊断,利于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例IC和30例UC患者,对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C组发病时间[(5±7)d]明显较UC组发病时间[(953±1354)d]短.IC组中65%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性早搏、腹部手术史等疾病史中的一项或几项,明显高于UC组的20%;IC组以急性发病、腹痛(85%)、血便(60%)及腹泻(50%)多见,而UC且以腹痛(83%)、腹泻(63%)、黏液脓血便(57%)及里急后重(20%)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内镜表现方面,IC多以沿肠系膜侧分布的纵形溃疡为主(60%),且病变多仅累及肠腔的1/4~1/2周(80%),呈节段性分布(60%),与邻近正常黏膜分界清楚(75%),而UC则以弥漫性地图状溃疡为主(43%),病变多累及肠腔全周(90%),炎性息肉明显多见(37%).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血管扩张充血(90%)、间质严重水肿(95%)在IC中多见,血管壁增厚(50%)是其特征性表现,隐窝脓肿(47%)则在UC中多见.两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病理学特点、肠镜下表现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为IC和UC的鉴别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75岁,因吞咽困难1月余于2015年4月10日就诊于本院。患者1月余前吃饭时突然感觉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呕血、黑便、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不适。遂至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食管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贲门黏膜病变,幽门管息肉灶。病理检查示,食管38 cm少量鳞癌组织,幽门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伴灶性肠化、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继而来本院胸外科就诊,查体示,意识清,精神可,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病理征阴性。本院胃镜复查示,食管距门齿32 cm 可见Ⅱc 样病变,大小约0.5 cm,食管距门齿38~42 cm可见溃疡样病变,大小4 cm ×2 cm,胃底可见糜烂,大小约1.5 cm,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癌。活检病理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另见一块组织可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距门齿40 cm)鳞状上皮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图1)。(胃底)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2)。诊断为食管癌、早期胃癌。胸外科考虑直接切除食管与胃病灶的范围较大,吻合困难,遂建议患者至消化内科先行内镜下处理上段病灶,治疗恢复后转胸外科继续手术治疗下段病灶。患者遂于2015年4月29日在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2~38 cm可见Ⅱc样病变,予ESD切除;距门齿41 cm,可见一大小为2 cm BorrmannⅡ型病变。胃底后壁可见一大小为1.5 cmⅡc 样病变。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距门齿32 cm)鳞状上皮黏膜慢性炎伴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四周及基底切缘均阴性(图3)。术后恢复良好,6天后出院。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后,于2015年5月26日在本院胸外科全麻行“右侧胸腔镜+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探查:食管癌根治术+管状胃成形+胃食管胸内吻合+右下肺肺大疱切除+迷走神经离断+复杂黏连松解+术中快速病理+胸腔闭式引流+腹腔引流术”,术中冰冻切片示,(食管下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大小1.5 cm ×1.2 cm,溃疡型,浸润至浅肌层,距上切缘2.5 cm。(食管胃连接处)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小2 cm ×1 cm,上下切缘均阴性。术后病理检查示,(食管旁淋巴结)0/3阳性,(贲门旁淋巴结)0/1阳性,(腹腔干旁淋巴结)0/1阳性,(肝总动脉旁淋巴结)0/4阳性,(脾动脉旁淋巴结)0/1阳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5天后出院。  相似文献   
8.
探索丙型肝炎预后的规律。方法用RT-PCR方法从1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者和1例HCV感染恢复者血清中扩增出HCV高变区基因片段,并用标准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PCR产物进行多个克隆的序列分析。结果两者在突变位点的百分率、核苷酸类似株(quasispeCies)的多样性、与国内HCVⅡ型参考株的同源性及各克隆间的遗传距离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在HCV感染恢复者所测得的20个克隆中有2个克隆1个碱基的插入突变,而在HCV持续感染者的高变区16个克隆中没有发现此现象。结论HCV高变区基因变异程度似乎与HCV感染后恢复与否无必然联系。表明在考虑基因变异的同时,还需考虑其它因素,才能判断基因变异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腹膜恶性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四年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25岁.因反复腰围增大4年余入院.该患者4年前出现腰围轻度增加,无发热和腹痛,后因尿急、尿频1周到当地医院检查.B超检查提示盆腔大量积液,腹水检查为渗出液,PPD皮试阳性,血结核抗体IgM(+),血结核抗体IgG(-),腹水结核菌培养(-),腹水未找到癌细胞,考虑为结核性腹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1周后不适消失.  相似文献   
10.
残胃癌是指由于胃的良性病变(常为消化性溃疡)或者胃癌等其它恶性病变,行毕I氏或毕Ⅱ氏胃大部切除术后,在残胃出现的所有癌,包括原发肿瘤局部复发,多发生于术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在胃溃疡的治疗方面,虽然药物治疗已取代了胃大部切除术,但由于残胃癌的潜伏期较长,残胃癌的发病率并未减少,反而有增加趋势。与早期胃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