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保留胰腺在贲门癌D2手术中的适应证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将同期手术的Ⅱ期及原发灶无胰腺侵犯的Ⅲ期贲门癌分为两组:保留胰腺手术组(保胰组),胰脾联合切除组(切胰组);从术后近期效果、11组(脾动脉干)淋巴结清扫、生存率三方面,对保胰组120例与切胰组43例贲门癌D2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保留胰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保胰组手术近期效果优于切胰组,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P<0.01)。两组行11组淋巴结清扫的疗效相近;两组的D2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贲门癌D2术保留胰腺手术适应证为Ⅱ期、原发灶无胰腺侵犯的Ⅲ期病例、11组淋巴结肿大但未与胰腺实质浸润者;保留胰腺手术并发症低,近期效果好,如将11组淋巴结彻底切除,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贲门切缘癌残留与病理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径路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贲门癌口侧切缘癌残留与病理因素及手术径路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15 2例贲门癌病理生物学行为及手术径路与口侧切缘癌残留的回顾性调查 ,分析切缘癌残留的影响因素。结果 贲门癌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径路的不同与口侧切缘癌残留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贲门癌的生物学行为是指导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基础。术前对其进行正确估计、选择最佳手术径路、充分切除癌灶是减少和防止口侧切缘癌残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贲门癌口侧浸润距安全切断线的判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贲门癌根治术中上切断线的判定。方法 通过对 70例施行根治性手术的贲门癌口侧浸润距离的测量及其与病理因素关系分析 ,判定安全切断线。结果 贲门癌口侧浸润距离与其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P<0 .0 5 )。结论 癌灶 <3cm ,早期及 Borrmann2、3型、高分化、团生、浆膜层未受侵时 ,上侵长度在 2 cm以内 ,安全切断线可在 3cm以内。而>3cm、Borrmann3、4型、低分化、弥漫生长、浆膜受侵者 ,上侵长度为 2~ 4cm左右 ,安全切线应在 5 cm以上。  相似文献   
4.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为淋巴结清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胃癌病例,对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析,筛选胃癌预后因素。结果: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两个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癌的病理特征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不寐又称"少寐"、"不眠",古代文献有称为"不得卧"或"不得暝"等.临床表现是经常不能获得正常得睡眠而言.现代医学往往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轻者可取效于一时,重者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成瘾性.本人临床时深知不寐患者之痛苦.即从病因、病机及治法上进行归纳、总结,分型诊治并应验于临床,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胃体癌淋巴结单个转移的分布规律,为术中合理清除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行手术的46例胃体癌病例的单个转移淋巴结情况,分析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46例单个转移淋巴结病例中,N1转移35例(76.09%),N1以上11例(23.91%)。14例大弯侧癌中横向转移3例(21.43%);32例小弯侧癌中横向转移7例(21.88%)。结论:胃体癌单个转移淋巴结规律以“邻近性”为主,其次为“横向性”和“跳跃性”。  相似文献   
8.
更年期为妇女由生殖年龄过渡到失去生殖功能的时期,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生理变化非常明显的阶段。此时期由于性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即更年期综合征。笔者近十年临床治疗该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995~2002年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原发灶未侵及浆膜层、术后检取淋巴结15个以上且均无转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与术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三伏贴联合口服不同中药的冬病夏治方案对预防肺气虚证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7月16日至2022年8月25日在国药同煤总医院中医科就诊的肺气虚证患者1 58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26例未接受冬病夏治疗法,设为D组。1 058例接受了冬病夏治疗法,其中546例接受三伏贴+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汤剂治疗,设为A组;261例接受三伏贴+玉屏风胶囊治疗,设为B组;251例接受三伏贴+芪参补气胶囊治疗,设为C组。通过面对面问卷和(或)电话微信沟通,搜集其基本人口学资料,西医诊断,冬病夏治前西医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所接受的冬病夏治方案,冬病夏治前后免疫炎症指标,在2022年10月9日至2023年3月27日期间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是否住院、是否死亡,以评估接受不同的冬病夏治方案是否能显著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住院风险、死亡风险。结果:共收集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315例,其中肺功能Ⅰ级384例、肺功能Ⅱ级505例、肺功能Ⅲ级426例;支气管哮喘269例。与D组比较,A、B、C 3组冬季呼吸道感染风险均显著降低,风险降低分别为:A组17.1%(RR=0.175,95%CI为0.110~0.279,P=0.000)、B组3.8%(RR=0.523,95%CI为0.284~0.963,P=0.035)、C组22.1%(RR=0.134,95%CI为0.081~0.221,P=0.000)。其中A组与C组的感染风险降低相当(P>0.05),并分别显著优于B组(均P<0.05)。A、B、C 3组的住院率和免疫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D组(均P<0.05),其中A组的免疫炎症指标改善情况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又显著优于B组(均P<0.05)。共3例患者出现与三伏贴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没有患者发生与口服汤剂或中成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三伏贴与口服中药联合进行冬病夏治疗法,特别是联合汤药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或芪参补气胶囊,可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减少住院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