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克服乏特氏壶腹癌局部切除术后的合并症--十二指肠瘘,而行术式改进:方法局部肿瘤切除及重建完成后,于十二指肠一段应用丝线结扎十二指肠,使之完全关闭,再补以胃空肠吻俣术,使食物不流经十二指肠,而大大避免了十二指肠瘘的发生。此种十二指肠结扎伴胃空肠吻合术可用于十二指肠及乏特氏壶腹区域肿瘤伴出血、内瘘无法切除者,或十二指肠损伤无法修补或修补不确切时。  相似文献   
2.
胃类癌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类癌特有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196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胃类癌病例资料,对其肿瘤大小、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和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8岁。其中18例(69.2%)肿瘤侵犯胃浆膜;12例(46.2%)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0例(38.5%)术后接受辅助化疗;14例(53.8%)在随访中出现肝转移。肿瘤大小与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发生及5年生存率无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影响生存时间(P<0.05)。有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16.7%和0,预后较差;化疗与否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类癌术后辅助化疗并无益处,其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原发胃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附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报告天津肿瘤医院36年来,外科治疗原发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PGL)83例,术前确诊率为37%。I期6例,Ⅱ期27例,Ⅲ期21例,Ⅳ期29例。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90%,高于胃癌的33%。总的83例3、5、10、15、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8%,38%,21%,10%,8%,并重点讨论了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献中报告大肠癌中有2.05%~12%为多发癌,由于其生理和病理特征,大肠癌在临床发病过程中,可表现为多发原发性大肠癌。如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本文自1966年~1991年25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多发癌26例分析如下:男18例,女8例,年龄自22~77岁,中位年龄45岁。同时性(SC)3例,异时性(MC)23例。癌灶部位升结肠22例次,横结肠5例次,降结肠9例次,乙状结肠12例次,直肠为6例次(壶腹癌及子宫内膜癌各1例)。病理分类:腺癌 粘液腺癌15例:腺癌 腺癌9例,粘液腺癌 粘液腺癌2例。SC有淋结转移者2例。MC二次手术间隔时间自9月~16年,中位6年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大肠多原发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老年人大肠多原发癌的经验。方法:对46例老年大肠多原发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占同期老年人大肠癌的7.6%(46/608),其中大肠重复癌16例(男12例,女4例),大肠癌伴其他脏器癌30例(男14例,女16例)。同时性癌13例,异时性癌29例,同时伴异时性癌4例。异时性癌相距时间10个月至30年5个月。共完成手术83例次,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随访率达100%,术后3、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71.1%(27/38)、63.6%(21/33)、43.3%(13/30)、28.6%(8/28)、16.0%(4/25),优于同期老年大肠单发癌。结论:要增强对老年人大肠多原发癌的防治意识,定期复查,使其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33年来收治的 6 8例原发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 4 6岁 ,男女比例 1 8∶1。腹痛、腹部包块、腹泻、体重下降、便血、恶心呕吐是主要临床表现。肿瘤部位以回盲部最为常见 (49% ,33/ 6 8)。肿瘤最大平均径为 (8 3± 3 6 )cm ,以B细胞来源为主 (94 % ,6 4 / 6 8) ,多为中低度分化 (84 % ,5 7/ 6 8)。ⅠE、ⅡE、ⅢE、ⅣE期患者分别占 4 9%、2 7%、9%、16 %。 6 8例中 4 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 ,2 1例为姑息性切除 ,5 9例作了化疗 ,14例接受放射治疗。本组患者累积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3%、4 7%、4 4 %。结论 原发性结直肠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青壮年男性 ,手术切除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联合受累脏器整块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2例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97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患者的疗效与同期85例未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7例患者切除的相关脏器为165个,经病理组织学证实51例(52.6%)的50个相关脏器(30.3%)有癌浸润,另外46例(47.4%)的115个(69.7%)相关脏器为炎性浸润,受累脏器以小肠最为常见,占28.9%(28/97)。经联合脏器切除后,97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67.1%和49.4%;而同期85例仅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姑息切除治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58.8%和10.5%。结论对于局部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积极施行周围联合脏器切除术,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结肠鳞状细胞癌罕见,因其发病机理不明,加之临床只见零星报告,无大宗病例分析,所以对其本质认识不足[1]。1985年9月至1994年6月,我院收治结肠鳞状细胞癌4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本文结合本组病例及国内文献报告6例对结肠鳞状细胞癌的病因及诊治进行讨论、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42~60岁,平均年龄52.7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乏力。体检均发现腹部肿物,5×6cm~15×16cm大小,质硬、压痛、欠活动。术前B超检查(4例)示:腹腔实性肿物与结肠有关,共中1例伴肝多发占位病变。钡灌肠检查(3例)示:受累结肠…  相似文献   
9.
韧带样纤维瘤(下称DT)又名硬纤维瘤,发生于骨骼肌及筋膜,由胶原纤维细胞增生以至肿瘤形成。此瘤可向周围邻接肌肉侵犯,切除后常复发(10~70%)。病变长期稳定,有时可增长,或退缩变小,都给治疗带来一定困惑。国内仅见两篇报道。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2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组结肠癌病例均为外院手术探查、短路、造瘘术后,未能满意切除而来我院得以成功治疗者。男10例,女7例,年龄自24~67岁,中位44岁。面临大肠癌发病率在国内外上升趋势,对其诊治更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本组再手术17例结肠癌中14例再切除,另3例按肿瘤观点切除残留,并广泛淋巴结清除。4例永久性结肠造瘘得以还纳,解除了病人的痛苦。本组治疗经验提出应克服悲观情绪和消极态度,并证实了再手术的可行性及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