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起搏治疗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临床症状的长期疗效。方法 25例HOMC患者接受起搏治疗,临床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起搏前后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及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SAM)、二尖瓣反流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中植入双腔生理性起搏器21例,占84%,单腔SSIR起搏4例,占16%。起搏治疗12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5例晕厥发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改善分别占82.6%和75.0%, LVOT显著下降,从术前89.7±23.8 mmHg 降至术后36.8±12.6 mmHg ,P<0.01,IVS、LAD、MVA减少,SAM运动明显改善,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起搏治疗对HOCM长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β 3肾上腺素能受体 (β 3- AR)基因 Trp64Arg突变频率以及该突变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 PCR/RFLP技术检测 186例中国人 (健康体检者 58例,高血压病患者 128例 )的β 3- AR基因 Trp64Arg突变基因型,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1)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β 3- AR基因 Trp64Arg突变频率分别为 13.3%与 11.2%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05).β 3- AR基因 Trp64Arg突变者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基因型 (P< 0.05). (2)突变与否间的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β 3- AR基因突变杂合子型 (Trp/Arg)可能不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但 Trp/Arg杂合子与 Trp/Trp纯合子人群间体重指数差异有显著性 ,该基因变异被证实可能与肥胖等表现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起搏参数和手术并发症.方法 选择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高龄(≥80岁)患者为高龄组;同时,随机选取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60岁)患者为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的选择、起搏参数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植入心脏起搏器前心源性晕厥发生率高龄组22例高于老年组10例(33.8% vs 15.4%,P<0.05);高龄组并存2种心脏疾病者27例高于老年组12例(41.5% vs 18.5%,P<0.05),高龄组和老年组病窭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龄组合并分支阻滞20例多于老年组8例(30.8% vs 12.3%,P<0.05);两组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中穿刺困难、气胸、严重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术后囊袋血肿、破裂、切口感染难愈合、电极移位、阚值升高、膈神经刺激或腹肌刺激性收缩、皮肤压迫性坏死、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等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 高龄患者发生缓慢心律失常时较常合并心源性晕厥,应积极植入心脏起搏器,而且植入起搏器的并发症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短发夹环RNA(shRNA)质粒对H9C-2心肌细胞增殖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构建3种P38MAPK shRNA质粒并测序鉴定,将其转染入H9C-2心肌细胞中,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脏细胞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P38MAPK shRNA质粒分布在心肌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中,与心肌细胞组比较,AngⅡ组和shRNA阴性组的P38MAPK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0.01,P<0.01);与AngⅡ组比较,shRNA1、shRNA2和shRNA3组的P38MAPK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 <0.05,P<0.05,P<0.01).结论 P38MAPK shRNA质粒成功转染心肌细胞,P38MAPK shRNA3质粒能最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P38MAPK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 例在2006~2009 年根据
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1)平均2年随访过程
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
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 综合征
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 阵次),DCM及Brugada 综合征各1 阵次;室速
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
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
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 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 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
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燕  刘烈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2012,33(14):2072-2073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血脂等分析,并以Ewing试验作为诊断DCAN的标准,对DCAN的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及可能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招募糖耐量正常者1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以Ewing试验为标准诊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CAN),正常对照组CAN的患病率仅为5.3%(1/19),2型糖尿病组为55.3%(2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型糖尿病组中病程≤5年患者的DCAN患病率为45.2%(14/31),>5年患者为75.0%(12/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型糖尿病组中DCAN患者心率、收缩压、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尿酸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心率>80次/min、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空腹胰岛素>100 p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5.3或胰岛素分泌指数>102.65、尿酸>350μmol/L的患者的DCAN患病率均较正明显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11.788)、胰岛素抵抗指数(OR=17.211)、尿酸(OR=5.757)是DCAN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是CAN的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是DCAN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烈  袁梦  史健 《肿瘤防治研究》2019,46(8):746-749
Tumor immunotherapy; Small-molecule inhibitor; Immuno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