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应用Elekta Synergy加速器的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分析胸部肿瘤调强适形放疗摆位误差情况,为设计胸部肿瘤放疗计划时PTV到CTV的外放数据提供参考.方法 26例均为胸部肿瘤患者,均采用真空垫固定体位,每次摆位后利用KV-CBCT进行扫描,共扫描126次,获取126组CT数据,利用XVI软件将...  相似文献   
2.
EPID对鼻咽癌IMRT随机摆位误差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电子射野影像装置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过程中进行随机摆位误差监测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3月~2007年12月随机抽取鼻咽癌IMRT患者96例,应用EPID在放疗过程中每周拍摄正侧位一次,共拍摄1016张。放疗前先采集CT定位后治疗计划系统中的数字重建射野图像片为参考图像,与治疗过程中实时采集的验证图像配准,测量随机摆位误差。结果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1.34±1.30)mm,(1.35±1.38)mm,(1.44±1.20)mm。结论EPID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放疗随机摆位误差,针对性提高技术员摆位的准确性,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中两种应用兆伏级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VCT)扫描范围的引导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20例,每例患者各扫描30次MVCT,15次扫描范围为鼻咽部靶区+颈部,15次为只有鼻咽部靶区,共获600组数据,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鼻咽部靶区+颈部的摆位误差结果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误差和绕此3个方向形成的旋转误差(U、V、W)分别为(-0.20±1.15)mm、(-0.01±1.60)mm、(0.02±0.83)mm、(-0.31±0.80)°、(0.27±0.80)°、(-0.06±0.58)°;鼻咽部靶区摆位误差结果分别为(-0.21±1.39)mm、(-0.13±1.85)mm、(-0.02±1.14)mm、(-0.05±0.89)°、(0.18±0.89)°、(-0.18±0.63)°。两组在上述6个方向上的比较,P值分别为0.92、0.19、0.59、0.00、0.11、0.02,结果显示X、Y、Z、V方向上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U、W方向上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扫描范围在鼻咽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中线性误差无统计学意义,可以采用只扫描鼻咽部靶区的方式进行图像引导放疗,节约治疗时间和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辐射。  相似文献   
4.
在设计常规放疗计划时,为了适应靶区和计划区形状的需要,同时保护射野内的重要器官或者正常组织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这时需要使用多叶准直器(multi-leaf collimator,MLC)或用低熔点铅制作适形挡块。近年来MLC因为其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在常规放疗中取代适形挡块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膀胱不同充盈状态在宫颈癌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为提高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精确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7月至2021年10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收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膀胱充盈状态不同将其分为膀胱排空组、直接灌注组及自主憋尿组,每组30例。然后进行CT定位扫描及勾画靶区,对比分析三组间临床靶体积(CTV)、计划靶体积(PTV)和直肠、膀胱、小肠及股骨头体积变化。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利用医科达容积成像系统每周进行一次CBCT扫描,采集三组病例的位移误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膀胱排空组中膀胱与小肠的体积分别为:(73.30±7.93)mL、(361.63±29.07)mL;直接灌注组中膀胱与小肠的体积分别为:(348.30±20.87)mL、(302.00±28.41)mL;自主憋尿组中膀胱与小肠的体积分别为:(307.73±74.65)mL、(328.23±59.35)mL。三组间膀胱与小肠体积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CTV、PTV、直肠、股骨体积变化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膀胱体积离散系数分别为10.8...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基于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进行六维模拟矫正,评估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误差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9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5例,为每例患者在医院鼻咽癌首次摆位误差数据库(636例)中随机提取33次摆位误差;根据这组摆位误差在Pinnacle3计划系统中,利用误差六维校正方法,进行每一治疗分次的模拟,并自编程序进行剂量总合成;评估治疗分次剂量、总剂量与相应的计划剂量的差异。结果5例患者误差校正后的靶区总剂量差异较小(基本<50 cGy),危及器官中脊髓、脑干有明显的剂量增加,最大可达到254 cGy和346 cGy;腮腺除了1例有剂量减少外,其他均有增加,最大达到102 cGy。结论基于福建省肿瘤医院摆位误差数据库进行摆位误差校正后剂量合成,所有靶区总剂量的变化幅度均较小,危及器官剂量差异较大,应充分评估脊髓、脑干、腮腺的剂量,控制摆位误差,减少对危及器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配准区域的摆位误差,探讨这3个配准区域在鼻咽癌放疗摆位验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患者220例首次治疗扫描的锥形束CT (CBCT)图像做离线配准,分别设置靶区配准区、头部配准区、颈部配准区3个配准区域行自动骨配准,获得3组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线性误差和绕此3个方向形成的旋转误差,分别以X、Y、Z、θx、θv、θz表示.对3组数据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并以靶区配准区为参照组行Dunnett-t检验.结果 靶区配准区在X、Y、Z、θx、θY、θz 6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93±0.72) mm、(1.23-0.92) mm、(1.24±0.94) mm、(1.17±0.82)°、(1.57±1.17)°、(0.98±0.75)°;头部配准区为(1.07±0.96) mm、(1.25±0.93) mm、(1.51±1.18)mm、(1.21±0.92)°、(1.72±1.34)°、(1.09±0.85)°;颈部配准区为(1.60±1.56) mm、(1.71±2.09)mm、(2.01±1.60)mm、(1.23±1.15)°、(1.32±1.15)°、(0.97±0.92)°.3组在上述方向上的比较P=0.000、0.000、0.000、0.708、0.000、0.094.头部配准区在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大于靶区配准区(P=0.048);颈部配准区在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大于靶区配准区(P=0.000、0.001、0.000).结论 鼻咽癌调强放疗进行图像引导时,以整个靶区为配准区域得出的摆位误差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头部和颈部区域各自的摆位误差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固定角度静态调强与弧形动态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进行对比分析,以指导临床.方法 24例肺癌患者分为固定角度静态调强与弧形动态调强两组,每周进行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以千伏级锥形束CT (CBCT)扫描验证,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固定角度静态调强组治疗前误差总值154.0 mm、治疗后误差总值187.0 mm、运动误差总值33.0 mm、运动误差(0.6±0.5) mm;B弧形动态调强组治疗前误差总值148.5 mm、治疗后误差总值159.5 mm、运动误差总值11.0mm、运动误差(0.2±0.2) mm.两组运动误差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弧形动态调强放疗不仅治疗效率高,且具有高效精确、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获取宫颈癌调强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研究变化趋势。方法:宫颈癌调强放疗22例,每位患者利用锥形束CT获取放疗前摆位误差次数6-8次,累积153次,统计放疗分次间平移及旋转摆位误差及差异,分析变化趋势。结果:分次间放疗前摆位平移误差一般不超过7mm,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平移误差Y轴最大,X轴与Z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旋转误差X轴最大,Y轴与Z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放疗的进行,平移及旋转摆位误差没有发现明显增加或减少的趋势。结论:宫颈癌调强放疗首次摆位Y轴平移误差及X轴旋转误差较大,随着放疗的进行未发现摆位误差增加或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