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体外诱导甲状腺癌细胞株的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方法:分别以终浓度为0、10^-7、10^-6、10^-5、10^-4mol/L作用3种甲状腺癌细胞株(FTC-133、K1、8505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特征变化;利用Annexin-V FITC/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凋亡。结果:ATRA作用后.FTC-133细胞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排列较规整.呈梭形;对照组K1细胞成团生长,经维甲酸作用后细胞成团减少:8505C细胞经ATRA处理后.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但ATRA浓度为10^-4mol/L时可见细胞贴壁能力下降。ATRA在10^-5、10^-4mol/L时,FTC-13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8±2.6)%和(11.6±3.7)%.K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2.6)%和(10.8±3.3)%、ATRA在10^-4mol/L时.8505C细胞凋亡率为(15.3±4.7)%,与对照组[(2.8±0.7)%、(3.1±0.9)%、(6.7±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ATRA可诱导FTC-133、K1、8505C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双膦酸盐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双膦酸盐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骨病的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可减少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发生,抑制和减少肿瘤在骨上的发展及负累,但对同样易于发生骨转移的肺癌的作用尚缺少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几种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埃本膦酸钠、亚甲基二膦酸钠及因卡膦酸二钠)对不同肺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验证这种抑制作用的广泛性或者选择性。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双膦酸盐药物对肺癌细胞及人正常肝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双膦酸盐药物作用72h后,能小同程度地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亚甲基二膦酸钠的抑制效果很小,埃本膦酸钠及因昔膦酸二钠的作用介于业甲基二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之间。不同的双膦酸盐对人正常肝细胞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亚甲基二膦酸钠、埃奉膦酸钠及因卡膦酸二钠均表现出低毒性,而阿仑膦酸钠的毒性显著。不同的肺癌细胞对双膦酸盐的敏感性也有明显差异,H446及SPC—A1相对较为耐受,而H460及A549则较为敏感。结论双膦酸盐药物对肺癌细胞及人正常肝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增殖作用,且这种作用与药物种类、浓度和肺癌细胞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鸦胆子乳剂、5-Fu局部瘤体注射联合灌服开道散对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SGC-7901裸鼠移植瘤模型后传3代,接种于裸小鼠右前肢腋窝皮下,待肿瘤生长至50-250mm3后随机分6组:对照组A组(0.9%NaCl溶液),治疗组B(5-FU)组、C组(5-FU及鸦胆子乳)、D组(开道散联合5-FU)、E组(开道散联合5-FU、鸦胆子乳)、F组(开道散)。实验期间,每周测量两次瘤体体积,给药结束,将动物脱颈处死,剥离出肿块称重,比较各组肿瘤重量,计算肿瘤抑制百分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荷瘤组织中p53、Ki67表达情况。结果除F组瘤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治疗组瘤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治疗组间C组、D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F组外,其余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下调p53、Ki67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D组与B组比较各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E组较B组各免疫组化指标下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瘤体内注射鸦胆子乳剂、5-Fu联合灌服开道散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53、Ki67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开道散对胃癌SCG-7901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胃癌SCG-7901裸鼠移植瘤后传3代模型,接种于裸小鼠前肢腋窝皮下,待肿瘤生长至50~250 mm3后随机分6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其余各组均为治疗组,A组每周瘤体内注射生理盐水60μl,B组每周瘤体内注射5-Fu注射液0.3 mg/60μl,C组每周瘤体内注射5-Fu注射液、鸦胆子乳剂各60μl,D组每日开道散(用生理盐水配制成4 g/100 ml)200μl灌胃及每周瘤体内注射给药5-Fu注射液60μl,E组每日开道散灌胃及每周瘤体内注射给药5-Fu注射液、鸦胆子乳剂各60μl,F组每日灌服开道散。实验期间,每周测量两次瘤体体积,给药结束,将动物脱臼处死,剥离出肿块称重,比较各组肿瘤重量,并求出肿瘤抑制百分率。结果:除F组瘤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治疗组瘤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B组、C组、D组、E组抑瘤率分别为49.4%、64.6%、51.9%7、8.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间C组与B组、D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瘤体内注射5-Fu注射液、鸦胆子乳剂联合灌服开道散可抑制裸鼠胃癌的生长,抑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用于分子药理学研究的药物分离吸附层析模拟系统并初步应用。方法提出吸附层析的多室解吸理论模型 ,推导相关公式 ,编制计算机程序。结果与结论该模型可根据实验需要拟合出最佳分离效果的吸附层析解吸曲线 ,并准确描述系统各室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介绍了数例有应用价值的特殊解吸曲线 ,并利用此系统对膜整合蛋白进行了分离 ,取得了较传统两室线性解吸法明显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科植物Curcumalonga根茎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脂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抗氧化、抗纤维化、保护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功能[1-2]。近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对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低剂量组(C组,植入7.4×10^6Bq粒子1枚)、中剂量组(D组,植入14.8×10^6Bq粒子1枚)和高剂量组(E组,植入29.6×10^6Bq粒子1枚)。第30天检测各组移植瘤体积,并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C、D、E组瘤体积与A组比较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瘤体积与C组瘤体积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D、E组之间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植入后30d肿瘤体积抑瘤率分别为71.5%、90.8%、92.1%。结论:^125I粒子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对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 、低剂量组(C组,植入7.4 ×106 Bq粒子1枚)、中剂量组(D组,植入14.8 ×106 Bq粒子1枚)和高剂量组(E组,植入29.6 ×106 Bq粒子1枚).第30天检测各组移植瘤体积,并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C、D、E组瘤体积与A组比较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D、E组瘤体积与C组瘤体积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D、E组之间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植入后30d肿瘤体积抑瘤率分别为71.5 %、90.8%、92.1%. 结论:125I粒子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31I-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标记法制备^131I-17-AAG。细胞杀伤实验分为5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A)组,Na^131I370kBq(B)组,17-AAG2.5mg/L(C)组,^131I-17-AAG370kBq(D)组,^131I-17-AAG370kBq+17-AAG2.5mg/L(E)组。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种药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RT—PCR检测药物处理前后MCF-7细胞中Akt2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131I-17-AAG的标记率为83%,放化纯为96.6%,比活度为1.48×10^5MBq/μmol。各组药物对细胞的杀伤呈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抑制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尤以E组趋势明显。A~E组药物作用48h后,通过亚G1峰检测MCF-7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4±0.13)%,(5.72±1.05)%,(12.97±1.44)%,(20.65±1.36)%,(35.39±4.15)%,各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D组及E组Akt2基因的mRNA表达均比A组降低,其中E组降低尤为明显。结论 ^131I-17AAG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且能有效抑制Akt2基因的mRNA表达,和17-AAG联合应用能够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放射性3,3’-二碘甲腺氨酸(131I-T2),为下一步硫酸化得到3,3’-二碘甲腺氨酸硫酸化物(131I-T2S)作准备。方法:采用氯胺T法以131I标记3-单碘甲腺氨酸(3-T1),凝胶柱层析法及纸层析法分离、纯化。测定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和标记物稳定性,并鉴定标记物的免疫活性。结果:131I标记率为65.1%±4.5%(n=5),标记物的放化纯度为96.5%±1.1%(n=5)。经-20℃储存10d后放化纯度仍〉90%。结论:氯胺T法可获得较高碘标记率及较稳定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