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功能不全作为普外科疾病的一种并发症,其表现往往因为原发疾病的掩盖而容易被外科医生所忽视。然而,如果没有正确及时的处理,心功能不全很难自行缓解,一旦发生严重心衰,即可迅速危及患者生命。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处理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普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共收治心功能不全并发症患者157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EGFR与E-Cadherin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主要介导上皮细胞等细胞的增殖分化信号,其过度表达或活性增强与多种肿瘤形成有关[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介导同类上皮细胞间的黏附,其表达下调或功能缺陷有利于上皮肿瘤细胞脱离瘤体而侵袭转移.现就两种蛋白各自在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围手术期输血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21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手术期输血情况分为A组(输血量≥5 U)、B组(输血量<5 U)和C组(未输血)。所有患者均行结肠癌D2根治术,根据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将患者分为严重贫血组(<6 g/dl)和非严重贫血组(≥6 g/dl),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围手术期输血量与患者年龄、术前Hb水平、TNM分期、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等有关(均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输血量、TNM分期、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均P<0.05);年龄越大、围手术期输血量越多、TNM分期越晚、肿瘤直径越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则结肠癌患者无病生存期越短;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围手术期输血量、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血与结肠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围手术期输血量越多,结肠癌患者预后效果更差,而术前Hb水平与结肠癌患者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性 ,3 0岁。因发现左下腹壁包块 3年入院。包块逐渐增大 ,月经期疼痛明显 ,月经停止后疼痛逐渐减轻。无发热。包块周围未曾出现红肿。既往史 :4年前曾行剖宫产。入院时体检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下腹部见横型手术刀口瘢痕 ,其左侧端皮下扪及直径约2 .5cm的包块 ,质韧 ,边界欠清楚 ,活动度差 ,有轻度压痛 ,其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B超提示 :左下腹壁见一大小约为 2 .2cm× 1.5cm低回声区 ,边界尚清 ,内部回声强弱不均。考虑为炎性包块。初步诊断为 :腹壁包块待查。入院后行包块切除。术中见包块位于下腹部切口瘢痕左侧端皮下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胆总管切开探查手术常规将胆总管内放置T管引流,为患者术后护理等方面带来一些不便.国内外已有成功采取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报道[1],但在病例选择及效果判断等方面尚未取得理想的一致意见.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实施31例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iR-490-5p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周期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胃癌提供新的有效靶点.方法:收集3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490-5p和CDK1的表达水平;分析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CDK1 与 miR-490-5p 的靶向关系.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生长以及细胞周期情况.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iR-490-5p的表达显著下调(P<0.001);转染 miR-490-5p mimics 的细胞中miR-490-5p的表达显著上调,而miR-490-5p inhibitors中miR-490-5p显著下降(均P<0.001);CDK1 是 miR-490-5p 的靶基因;下调miR-490-5p、上调CDK1能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及G1/S期的转化(均P<0.001).结论:通过上调miR-490-5p 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减少CDK1表达,抑制 ERK信号途径,降低了G1/S期的转化速率,从而为胃癌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靶标.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Ⅳ型Mirizzi综合征9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45~69岁,平均52岁,病程6个月至10年。本组均有反复右上腹疼痛、黄疸及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  相似文献   
8.
无论胃及十二指肠的良性疾病或恶性肿瘤需行胃大部切除术时,我们往往担心的是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近期并发症。自2005年4月至2009年2月,我们采用电刀切断胃、切开空肠、胃肠一层吻合方法行幽门侧胃大部切除术68例,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穿孔性阑尾炎容易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甚至可造成切口裂开。预防切口感染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也是一个基本的临床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1999-2004年对174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探讨了术中局部应用抗生素对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盲区局部应用抗生素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999~2004年对246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的治疗。其中,继发于穿孔性阑尾炎患者216例,继发于小肠穿孔患者30例,分别根据术中局部是否应用抗生素分为处理组及对照组。处理原发病灶后,处理组术中以庆大霉素加甲硝唑注射液灌注腹腔、浸泡缝线及切口,使已被或易被污染的部位不留盲区;对照组术中局部不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继发于穿孔性阑尾炎的患者,对照组与处理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8.4%(21/114)与2.0%(2/10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继发于小肠穿孔的患者,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28.6%(4/14),处理组无切口感染(0/1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无盲区局部应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