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上调Mir-21调控血红素氧合酶(HO-1)机制促进椎间盘退变的修复研究。方法新西兰健康大白兔36只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Blank组(正常大白兔)、Model组(椎间盘退变大白兔)和Mir-21组(椎间盘退变大白兔+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建模处理、外泌体提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检测、H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外泌体形态、对比分析HO-1蛋白阳性率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表达,Mir-21、HO-1和BACH1在大白兔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大白兔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白兔退变髓核细胞凋亡能力情况。结果 Blank组HO-1蛋白阳性率为(62.23±4.1)%,细胞颗粒呈棕黄色,Model组的蛋白阳性率为(8.96±2.4)%,明显低于Blank组(P0.05),Mir-21组蛋白阳性率为(42.38±3.46)%,细胞颗粒呈淡黄色,显著高于Model组低于Blank组(P0.05);Model组的Mir-21、HO-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lank组和Mir-21组(P0.05),Mir-21组的Mir-21、HO-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lank组(P0.05)。Model组的BACH1水平明显高于Blank组和Mir-21组(P0.05),Mir-21组的BACH1水平显著高于Blank组(P0.05);Blank组兔髓核内基质比较高,髓核细胞颜色较深,周边胞浆颜色较淡,Model组通过建模后髓核细胞消失,与Blank组相比基质密度比较低,髓核细胞难见(P0.05),Mir-21组通过Mir-21转染后,与Model组相比髓核内基质明显升高,密度染色加深,髓核细胞出现,并且染色加深(P0.05);Model组和Mir-21组的细胞凋亡能力明显低于Blank组(P0.05),Mir-21组细胞凋亡能力显著高于Model组(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上调Mir-21,抑制BACH1来促进HO-1机制修复椎间盘退变的能力,对退变组织细胞具有促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TGF-β1干预下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兔退变椎间盘后是否可诱导向髓核细胞分化并增加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骨髓血中分离、纯化和培养,成功传代、纯化后并在TGF-β1干预下植入兔退变椎间盘的模型中。分别于2、4、6、8周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的含量变化。所得数据经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并且8周内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的恢复实验组对比模型组增高明显,统计学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将TGF-β1干预下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退变椎间盘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增加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空心钉联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8例;年龄60~93岁,平均76.9岁;左侧22例,右侧3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16例,同时合并肩关节脱位43例。术中采用空心钉固定联合锚钉固定骨折块,末次随访时按照 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位置1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结果5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7~67 min,平均48.3 min;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3.4个月。无血管、腋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松动、骨折块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 Neer 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46例(78%),良9例(15%),可4例(7%),全组优良率93%。结论空心钉联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良好、患肢功能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51.23±9.56岁(33~65岁);均为单节段损伤,T12 2例,L1 8例,L2 8例,L3 5例,L4 3例。采用跨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再通过自制的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内空腔内植骨(自体髂骨)。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测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中部高度压缩率及矢状面Cobb角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5.19±2.51个月(12~22个月),手术时间84.62±12.88min,出血量55.58±12.44mL,无伤口感染、脊髓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1枚椎弓根螺钉尾冒松动脱落。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6.89±7.25)%、(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7.11±5.75)%、(10.63±6.24)%]、Cobb角(4.38°±7.77°、2.14°±7.78°)、VAS评分(3.35±0.56、1.73±0.45)和ODI[(41.96±3.82%、13.77±2.4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10.63±6.24)%]较术后1周轻度增加,Cobb角(2.14°±7.78°)较术后1周略有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1.73±0.45)和ODI[(13.77±2.42)%]较术后1周好转(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分为应用米诺环素腹腔注射的治疗组(A组)和应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B组),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磷脂结合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V/PI)双标检测凋亡细胞,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胞浆中细胞色素C表达阳性的神经细胞以及BBB运动评分观察术后动物行为学。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免疫组化染色A、B两组均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以及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阳性表达,神经细胞凋亡率及细胞色素C表达的阳性细胞率B组均〉A组(P〈0.01);术后动物行为学观察显示,与B组比较A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显著增强,后肢反射的恢复较快。BBB运动评分B组明显小于A组(P〈0.05)。结论:米诺环素能有效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磷酸盐及双磷酸盐联合甲氨喋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症、骨破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CIA造模成功且关节炎中度以上的大鼠91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A组31只,B组、C组各3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使用灭菌用水治疗;B组:双磷酸盐治疗;C组:双磷酸盐联合甲氨喋呤治疗。治疗1个月。比较各组关节炎症分值及骨破坏程度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炎症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以及治疗结束时C组炎症分值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各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上段矢状面松质骨变化:治疗结束A组大鼠胫骨平台前方塌陷,骨骺线向前倾斜,骨骺线下1~4 mm次级松质骨骨小梁稀少凌乱。B组与C组骨骺线清晰可见,仍保持正常结构形态,但B组较C组骨小梁数目稀疏,结构排列较C组差。C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宽度、数量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宽度、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骨小梁分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磷酸盐联合甲氨喋呤可抑制CIA大鼠关节炎症反应、关节周围骨丢失以及关节侵蚀,单独使用双磷酸盐无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轻重度脊髓损伤后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探讨中性粒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10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轻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各组34只。采用Allen’s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3,12,24,48h,1周测定脊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于术后24h,1周进行斜板试验,将大鼠纵轴与斜板纵轴一致,斜板每次升高5°,记录大鼠能停留5s的最大夹角。于术后24h,1周进行BBB评分,将动物置于直径2m的平面光滑场地自由活动,观察后肢的关节活动、步态等运动功能4min。于术后24h,1周取手术区脊髓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纳入动物102只,2只因初次麻醉效果不佳而加大麻醉剂量,于术后4h内死亡,随即补上。①假手术组术后3h脊髓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为(30.19±1.22)nkat/g,以后各时间点均维持在此水平;轻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伤后3h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即明显升高[分别为(41.24±1.08),(43.48±3.28)nkat/g,P<0.01],伤后24h达到峰值[分别为(53.46±4.42),(73.76±4.15)nkat/g,P<0.01],然后逐渐下降,术后1周基本恢复正常。重度损伤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术后12,24,48h较轻度损伤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大鼠斜板试验能停留5s的最大夹角均在55°以上,重度损伤组术后24h、1周斜板试验与轻度损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24h分别为(30.68±3.87)°,(37.73±2.55)°;术后1周分别为(36.25±5.18)°,(45.63±4.17)°,P<0.01]。BBB评分假手术组均为21分,轻度损伤组评分明显减少,术后24h为2~4分,1周为8~10分(P<0.01);重度损伤组术后24h和1周评分更低,分别为0~2分和2~4分,与轻度损伤组比较两个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正常,未见肿胀、坏死、空泡等改变。脊髓损伤后24h见局灶性出血、神经元肿胀、变圆、核固缩、碎裂,尼氏小体淡染或消失。损伤后1周显示神经元减少,可有空泡形成。轻度损伤组术后24h,1周均较重度损伤组病理改变轻。结论:中性粒细胞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机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活性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对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6-11采用侧路PELD治疗的53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在正位X线片上,作穿刺目标点与髂嵴的切线为b,穿刺目标点与L_5椎弓根正下方7 mm处的连线为g;在侧位X线片上,作穿刺目标点与L_5横突下缘的连线,将此直线转换到正位X线片上作水平线d;b线与d线的交点为e,g线与d线的交点为k。测得40例e点位于k点外侧(A组),13例e点位于k点内侧(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65.53±2.72)min,B组为(75.62±2.46)min;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透视次数为10次,B组为22次;A组X线透视次数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穿刺目标点、e点和k点组成的三角形区域是穿刺的安全区域,并且e点位于k点外侧时可完成侧路PELD手术。  相似文献   
9.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环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环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6—2015-06应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不稳定骨盆环损伤,9例Tile B型单纯固定前环。3例Tile C型固定前、后环,顺序为先前环再后环。结果单纯前环固定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10~35 ml,平均18 ml;前后环固定手术时间50~65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32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7.5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2.5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异位骨化。所有患者日常生活基本无影响,仅1例诉性生活不适。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最终均恢复正常。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1.67%。术后6个月疗效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平均81.5分,优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3.33%。结论在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微创固定技术创伤小、复位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骨盆环损伤一种有前景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置钉联合微创经椎弓根植骨与非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47.3±12.3)岁;采用经皮椎弓根置钉联合微创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术。对照组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50.2±11.2)岁;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12个月伤椎的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MacNab评分及术后内植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及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VAS及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术后1周及术后3、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Cobb角均有显著降低(P<0.001)。根据MacNab评分,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