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均恢复至15分以上,无症状恶化或复发者。结论Cage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有手术创伤小、无供区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影像解剖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42冽病人,其中腰椎不稳合并腰椎管狭窄20例,退行性滑脱18例,退行性侧弯4例。全部病例均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以及腰椎动力性侧位片检查,观察脊柱不稳部位及节段;同时行CT或MRI检查,了解柞管及神经根管情况;依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佩戴外固定支柱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随访中X线片显示,除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造成螺钉松动外,椎弓根断裂1例,其余固定牢固,螺钉、棒无折断,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优良率达93%。结论:L4/5屈时移位>8%、过伸时移位>9%;L5/S1过屈时移位>6%、过伸时移位>9%;或椎体前后移位>4mm,椎体问成角>10°为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影像学特征。神经减压和椎管成型辅以后路椎弓根钉捧系统同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41例颈椎管狭窄症随机分为2组,21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A组),20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结果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明显轴性发生率、颈曲角度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Arch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症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体研究CITED1在骨代谢即成骨/破骨平衡中的调节作用,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野生型小鼠(WT小鼠)和构建的CITED1基因敲除小鼠(KO小鼠),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量测量WT小鼠和KO小鼠股骨长度、骨量和骨皮质以及骨松质厚度等骨骼表型。用ELISA检测骨代谢的血液学相关指标。用RT-qPCR检测骨标志基因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究骨代谢改变的原因。结果 KO小鼠颅骨成骨细胞中CITED1表达极少,表明敲除成功。KO小鼠股骨长度、骨量和骨皮质以及骨松质厚度显著高于WT小鼠。KO小鼠外周血血清中I型原胶原肽(P1NP)、骨钙素(OC)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浓度均显著高于WT小鼠,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浓度显著低于WT小鼠。RT-qPCR结果显示,KO小鼠颅骨成骨细胞中OC和BALP基因表达较WT小鼠显著增加(P<0. 001);同时,KO小鼠颅骨成骨细胞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表达较WT小鼠显著降低(P<0. 05)。结论小鼠CITED1敲除后可以通过上调OC和BALP基因表达,下调TRAP基因的表达,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NICL)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鲑鱼降钙素对46例骨质疏松性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68%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下肢疼痛症状减轻;8周后87%患者的步行能力明显提高,相伴出现的下肢痛亦有所改善。结论鲑鱼降钙素不仅能迅速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骨痛,而且可有效地提高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降钙素能增加马尾神经组织的血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的置钉方法对腰椎弓根进钉点定位和一次置钉的影响。方法 分析105例患者共462个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应用情况,比较5种定位方法一次置钉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462例均安全地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X片显示螺钉位于椎弓根中部322例,位于椎弓根下部58例,位于椎弓根上部82例。四象限定位法置钉一次成功率达86.9%,同其他4种定位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四象限定位椎弓根点定位准确,显露容易,是一种简单、有效、实用的进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法、O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法、ODI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予以1年有效随访,研究组1级融合率为93.33%(42/45),与对照组[86.67%(39/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前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超声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两侧椎旁肌的对称性和形态学特征,为AIS运动治疗提供线索和依据。 方法 收集23例AIS患者(患者组)与23例无脊柱侧凸的青少年(对照组),应用超声对两组受试者在休息位(腰背部肌肉取俯卧位、腹部肌肉取仰卧位)、站立位下测量椎旁肌(T12~L5水平竖脊肌、T12~S1水平多裂肌、腰方肌和腹横肌)厚度,计算肌肉厚度变化率。 结果 休息和站立位时,AIS患者主弯曲线T12~L4水平竖脊肌、T12~S1水平多裂肌、腰方肌和腹横肌(仅休息位)凸侧厚度均小于凹侧(P<0.05);休息和站立位时,AIS患者凸侧竖脊肌、多裂肌、腰方肌和腹横肌(仅休息位)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AIS患者凹凸两侧的竖脊肌收缩厚度变化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休息和站立位时,AIS患者主弯曲线多个椎体节段椎旁肌对称性不良,较对照组凸侧椎旁肌厚度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在下颈椎退行性不稳的稳定性重建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集17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患者。15例确诊为单节段不稳。病变节段C3/4节段1例,C4/5节段2例,C5/6节段7例,C6/7节段5例。2例确诊为双节段不稳,均为C5/6、C6/7。所有患者均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颈肩痛、眩晕或神经根压迫征、或上述症状并存。17例患者均行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手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43±1.36)、术后为(14.8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后路关节螺钉固定可以有效的重建下颈椎的稳定性。其手术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 HORIZON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从前路行椎管扩大减压植骨、CD HORIZON内固定术,术后经3~30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结果17例术前腰痛、间歇跛行症状完全消除,下肢乏力基本消除,术后1个月戴腰围行走800~1500m,2例术前双下肢肌力0级,术后2个月恢复至4级。手术优良率90.5%。结论前路CD HORIZON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有限化的椎管扩大、融合和固定,不过多干扰脊髓,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