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Ghrelin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电重构的作用.方法 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5)和心肌梗死组(n=50).假手术组开胸后剪开心包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存活7d的大鼠随机分成Ghrelin干预组(n=17)和梗死对照组(n=17).Ghrelin干预组按Ghrelin 100 μg/kg的剂量皮下注射,2次/d.梗死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 d后采用程控刺激进行在体电生理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Cx43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x43 mRNA表达.结果 与梗死对照组相比,Ghrelin能显著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诱发率(P<0.05),心律失常评分也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梗死心肌内Cx43表达显著降低(P<0.05),Ghrelin干预使梗死周边心肌Cx43及其mRNA水平增加(P<0.05).结论 Ghrelin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的电生理学特性,增加心肌Cx43的表达,防止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星状神经节干预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神经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星状神经节是交感神经通向心脏的重要通路,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已有研究表明,星状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或电刺激,或星状神经节阻滞或切除,具有诱发或抑制心律失常发生的效应。此与交感神经的重构以及病理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可通过选择性干预星状神经节达到防治心律失常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家兔清醒状态下,以第7颈椎横突为标志,经皮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及其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16只被随机均分为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LSGB组)、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RSGB组)。白兔均在清醒状态下四肢固定,仰卧于动物手术台,胸前及四肢连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稳定30min后,以第七颈椎横突为骨性标志,垂直进针,给予0.5%布比卡因1ml,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眼睑下垂程度、耳廓温度、心率变异性指标[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低频功能(LF)、高频功能(HF)、LF/HF]。另取9只家兔同法向星状神经节处推注亚甲蓝溶液后暴露星状神经节,以其是否蓝染判断注射阻滞部位的精确程度。结果:两组动物均完成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术后即刻及饲养1周均未发现并发症。阻滞10min后两组动物阻滞侧均出现上睑下垂和眼裂变小。与对侧及阻滞前相比.阻滞侧耳廓温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动物阻滞前后心率无明显差异,LSGB组,阻滞前、后SDNN、LF、HF、LF/HF无显著差异。RSGB组.LF和HF值在阻滞后较阻滞前显著减小(P〈0.05).但LF/HF、SDNN无明显改变。9只家兔行亚甲蓝注射后.解剖发现8只星状神经节被染色,精确程度为88.9%(8/9)。结论:以第7颈椎横突为标志,经皮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切实可行,眼睑、眼裂及耳廓温度是较好的阻滞成功判断指标。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自主神经功能有调节作用,可能就是其阻滞治疗各种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达格列净与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期间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5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达格列净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周时两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时两组CRP、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时两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格列净与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优于沙库巴曲缬沙坦与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指数、心功能指标,降低血液CRP、BNP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君枳七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四君枳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片,疗程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和76.2%,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君枳七汤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肺胀证治中的六经辨证规律。以六经辨证规律为法则治疗肺胀较脏腑辨证更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从邪犯太阳、肺失宣肃,邪入阳明、痰热壅滞,邪伏少阳、肺郁气逆,太阴湿困、肺虚痰阻,少阴寒热、水气犯肺,寒热错杂、厥热胜复6个方面探讨肺胀的六经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100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60例,持续性房颤40例。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后根据房颤复发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术前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房颤消融术后的复发率为30%(30/100),其中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率为21.6%(13/60),持续性房颤复发率为42.5%(17/40)。30例房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70例术后无复发患者高[(35.49±8.47)ng/ml vs(27.00±8.61)ng/ml),P<0.05],其中阵发性房颤复发组术前血浆TGF-β1水平较无复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0±8.44)ng/ml vs(22.47±6.64)ng/ml,P<0.05];持续性房颤复发组亦高于无复发组[(40.52±3.37)ng/ml vs(36.26±2.66)ng/ml,P<0.05]。对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TGF-β1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OR=1.17,95%CI(1.05,1.31),P=0.004]。进一步分析显示,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阵发性房颤的术后复发有关[OR=1.16,95%CI(1.05,1.52),P=0.01],与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也有关[OR=1.71,95%CI(1.12,2.62),P=0.013]。结论:房颤消融术前血浆TGF-β1水平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以45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其他心脏病患者和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他们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组CEC数量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心脏病组和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CEC数量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与CEC数量及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二者的协同作用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结扎新西兰大耳白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作为心肌梗死组(32只),假手术组32只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随机分为定、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及相应的对照组(各8只)。8周后先根据分组给予动物0.25%布比卡因0.5ml行左或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然后动物麻醉开胸暴露心脏,分别测量梗死周边区和假手术对应区域心室内、中、外膜层心肌组织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限(MAPD90)、心室复极离散度(TDR)、有效不应期(ERP)和心室颤动(室颤)阈值。结果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使梗死周边区3层心肌的MAPD90、ERP延长,TDR减小;室颤阈值增加(P〈0.05)。而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则作用相反,缩短3层心肌的MAPD90、ERP,增大TDR,降低室颤阈值(P〈0.05),假手术组中左、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应与前述结果一致。结论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具有稳定心电活动的效应,可作为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手段,而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不宜用于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
青蒿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永伟  王晞  党松  胡娟  王鑫  熊亮  朱丹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13-14,18
目的探讨青蒿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分为青蒿素组和对照组,青蒿素组给予青蒿素治疗,按照75 mg/(kg.d)剂量灌胃,每日3次。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所有给药都在结扎冠脉后24 h开始。结果四周后,与对照组比较,青蒿素组生存率增加、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而且梗死周边区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以及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青蒿素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