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将 16 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孕妇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4 0例 ,A组采用 3%氯普鲁卡因、B组采用 2 %利多卡因、C组采用 1.2 %利多卡因 +0 .2 %丁卡因、D组采用 1%利多卡因 +0 .375 %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观察各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运动阻滞起始时间、运动阻滞最大程度 (Bromage评分 )、痛觉恢复起始时间、运动恢复起始时间、新生儿脐静脉血气和Apgar评分。结果 A组运动阻滞时间较其他 3组迅速 (P <0 .0 5 ) ,A组与B组疼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较C组与D组短 (P <0 .0 5 ) ,用药量A组与B组较C组与D组少 ,低血压的发生率组A与B组较C组与D组高 (P <0 .0 5 ) ,新生儿血气和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能获得满意效果 ,新生儿Apgar评分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项雪琴 《中国基层医药》2014,(11):1694-1696
目的 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脊柱切开椎管内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或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组(Ⅰ组)、单纯急性等容血液稀释(Ⅱ组)、单纯回收式自体输血组(Ⅲ组),每组各20例.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监测采血前、采血后、术中、回输血前、回输血后30 min、术后24h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浆总蛋白(TP)、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观察记录手术中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结果 三组各时点HR、MAP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Hb、Hct、Plt、TP术前、回输血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Hb(g/L):79.3±8.3,79.7±8.0,77.5 ±8.0;Hct(%):28.5±1.8,28.8 ±2.2,27.2±1.7;Plt(×109/L):137.8 ±19.1,134.7 ±18.1,138.6±23.6;TP(g/L):49.8 ±4.0,49.4±3.6,48.5±3.0](Hb:t =36.12,24.72,24.60;Hct:t =32.87,21.46,20.90;Plt:t=10.57,16.43,22.58;TP:t =20.10,29.47,36.69,均P<0.01),回输血后30 min(Hb(g/L):105.1 ±9.7,92.5±8.3,84.2±6.5;Hct(%):35.2±1.1,31.1±2.1,28.6±1.2;Plt(×109/L):201.7±17.2,181.6±29.4,166.7 ±23.8;TP(g/L);60.4 ±4.8,54.6 ±5.4,52.4±5.0)(Hb:t =3.90,5.60;Hct:t =7.54,20.31;Plt:=2.88,6.32;TP:t =5.55,5.42及术后24 h显著回升(Hb(g/L):114.3 ±8.5,97.4±8.6,88.8±7.4;Hct(%):36.6±1.1,32.1±1.9,29.6±1.2;TP(g/L):61.0 ±4.7,54.9±5.2,52.7±5.0) (Hb:t =5.69,10.10;Hct:t=10.26,18.64;Plt:t=3.73,8.08;TP:t =5.81,5.57)P <0.01)Ⅰ组高于Ⅱ、Ⅲ组;三组PT及APTT在回输血前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回输血后30 min,Ⅰ、Ⅱ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患者左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的有效剂量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单胎足月孕妇,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0.5%左布比卡因7 mg+芬太尼25μg,Ⅱ组0.5%左布比卡因8 mg+芬太尼25μg,Ⅲ组0.5%左布比卡因9 mg+芬太尼25 μg,每组40例.三组均于L3~4椎间隙穿刺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药.结果 Ⅰ组麻醉效果分级低于Ⅱ、Ⅲ组(P<0.05).三组的最高麻醉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时间及达Bromage 3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平面消退到T12的时间及Bromage分级恢复到0级时间均短于Ⅱ、Ⅲ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Ⅰ组<Ⅱ组<Ⅲ组(P<0.05),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寒战,产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未发现有任何神经并发症.结论 左布比卡因有效剂量为8~9 mg,复合芬太尼腰麻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剖宫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喉罩通气对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的子宫全切除术患者60例,分成两组:Ⅰ组(30例)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喉罩通气,Ⅱ组(30)例硬膜外阻滞加全麻气管插管。结果两组心率和血压在诱导后(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前)与基础值比较显著降低(P<0.05)。Ⅰ组置入喉罩后血压略有升高,而Ⅱ组气管插管后血压明显上升,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儿茶酚胺:在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全麻能减少血浆CA的释放,保持机体适度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下肢短小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老年下肢短小手术共 60例 ,分为两组 ,每组 3 0例。均免用术前药。选侧卧位经L3~ 4用 2 5G针头由旁正中进针。Ⅰ组蛛网膜下间隙注入罗哌卡因7 5mg ,Ⅱ组注入布比卡因 7 5mg。观察阻滞前后 5、10、15、3 0分钟NBP、HR、SpO2 ,用针刺法测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程度 ,并于术后随访有否不良反应及局部周围有无神经症状。结果 :罗哌卡因 7 5mg蛛网膜下间隙用药可产生完善的麻醉 ,与 7 5mg布比卡因相比 ,感觉阻滞完善时间、阻滞范围 ,运动阻滞完善时间两者并无显著差异。但罗哌卡因 7 5mg感觉阻滞消退时间、运动阻滞不完善程度发生率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或轻于7 5mg布比卡因 ,NBP、ECG、SpO2 、RR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罗哌卡因 7 5mg腰麻可达到完善麻醉 ,提供作用时效较短 ,运动恢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适用于老年下肢短小手术 ,可作为布比卡因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8.
罗哌卡因的蛛网膜下腔阻滞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术, 因为它能提供完善的感觉、运动阻滞。本资料比较不同比重罗哌卡因液在剖宫产麻醉中的作用, 麻醉后镇痛及并发症情况。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ASAⅠ ~Ⅱ级 80例均为 2002年 11月 ~2003年 12月我院急症剖宫产患者, 年龄 22~39岁。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40例, 两组均无严重内科和产科合并症。一般情况具有均衡性, 见表 1。表 1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组别年龄(Y)体重(Kg)身高(cm)新生儿体重(g)新生儿评分1min  5min手术时间(min)Ⅰ 29 4±4 8 74±11 160 9±4 7 3660±210 8(7~9…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开胸病人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本院在临床中作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年龄42~70岁,体重50~70kg。其中肺癌10例、食道癌38例、贲门癌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全部病人行硬膜外加静吸复合麻醉,T7-8或T8-9椎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cm,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3ml,阻滞层面确定后开始静脉诱导气管插管。两组病人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和维持、给氧方法均相同。术毕病人清醒,肌松剂作用完全消失,自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渗高张溶液(HHS)在开颅手术中早期应用的价值。方法60例急诊开颅住院患者,ASAII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HHs组(I组)与乳酸林格液(LR)组(1I组)在开颅手术早期即打开颅盖骨前应用HHS或LR行液体治疗,I组HHs按(S~iD)m//kg静脉输入,时问30rain,II组LR按(8-10)ml/ks静脉输入,时间30min,开颅后两组输入晶体液或全_血维持。监测麻醉诱导前(TO)、麻醉诱导后(T1)、输液扩容后(T2),打开颅盖骨时(1、3)、血肿清除时(T4)、手术结束时(T5)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电解质浓度、尿量以及24h存活率和7d存活率。结果I组较Ⅱ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整个液体的需求量少,应用升压药的例数少;7d存活率I组为83%,较Ⅱ组60%明显增加。结论开颅手术早期应用HHS血流动力学稳定,存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