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夏枯草是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传统药食两用植物。夏枯草具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等功效,其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为常用的清热药,自古便在乳腺疾病的治疗中多有应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乳腺疾病逐渐成为女性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中医所述乳痈、乳癖、乳岩等病皆属于现代乳腺疾病范畴,且认为肝经与之最为密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枯草含有萜类、酚酸类、黄酮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抑菌、调节激素、抗肿瘤等作用。夏枯草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以起到抗乳腺炎的作用,干预雌激素受体的作用效果或调节血脂水平以治疗乳腺增生,通过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分裂等多种方式协同作用发挥治疗乳腺癌的效果。在查阅夏枯草相关文献时,发现夏枯草往往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控发挥药理作用,但大部分的研究并未明确其发挥药效的具体靶点,有待后续深入研究。该综述对夏枯草治疗各类乳腺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总结,为夏枯草在临床上发挥更加广泛的治疗作用及其治疗乳腺疾病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槲皮素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掘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方法]分析了2000年至2017年期间,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中槲皮素相关的研究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国家、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作者、文献、期刊的共被引分析,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 795篇文献,发文量接近每年1164篇。高产国家主要为中国和美国;机构分析显示中国科学院和圣保罗大学发文量较多,高达270篇和220篇。发表槲皮素相关文献的主要期刊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和Food Chemistry等。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槲皮素的抗氧化活性方面,近五年对槲皮素抗氧化分子药理通路的研究和纳米粒方向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结论] CiteSpace软件的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及药剂学纳米制剂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对槲皮素的深入研究和未来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淫羊藿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是补肾壮阳、强阳起痿方剂的常用中药,主要用于肾阳不足,风湿痹痛和骨痿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淫羊藿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淫羊藿苷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应激、抗抑郁和抗肿瘤等。分子药理学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可通过调控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靶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等。淫羊藿苷在骨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广泛,主要涉及雌激素受体α(ERα)-分泌型糖蛋白(Wnt)/β-链蛋白(β-catenin),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蛋白激酶(PKA)/cAMP/cAMP应答元件結合蛋白(CREB),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NO/环磷鸟苷(c GMP)/c 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Rho A-TAZ和PI3K/Akt/下调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β-catenin等多个信号通路,显著地成骨作用使其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先导化合物。回顾文献,淫羊藿苷对于调节神经系统,保护心血管,调节免疫系统,改善性功能和抗肿瘤等机制研究方面缺乏详细的总结。为了加快淫羊藿苷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的探索和发现,扩大其应用前景,本文综述近年来淫羊藿苷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昳冰  崔元璐 《天津中医药》2017,34(11):770-774
[目的]制备一种纳米凝胶制剂以提高槲皮素及粉防己碱的生物利用度及抗氧化性。[方法]通过反相乳化法制备载槲皮素-粉防己碱纳米凝胶(QU-TE-NP);通过粒径与Zeta电位测定,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分析;高效液相法测定两种药物的载药率及包封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实验比较槲皮素及该纳米凝胶的体外抗氧化性。[结果]该纳米凝胶通过钙离子交联,平均粒径为(38.86±1.81)nm,Zeta电位为(-15.9±4.1)m V,槲皮素和粉防己碱的载药率分别为(0.98±0.04)%和(2.75±0.07)%,包封率分别为(96.80±1.10)%和(94.80±0.90)%。纳米凝胶的抗氧化性明显优于槲皮素单体。[结论]纳米凝胶体系的制备可提高槲皮素及粉防己碱的水溶性,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先文  陈昳冰  崔元璐 《中成药》2020,(4):996-1000
雾化给药疗法主要指雾化吸入疗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主要以烟雾、蒸汽、药枕、香囊形式经口或鼻吸入来治疗疾病。超声雾化吸入法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呼吸道给药策略,利用超声波将药液分散为大小均匀、可控的雾滴微粒,并输送到呼吸道,使药物沉积在病灶部位以达到消炎、祛痰、平喘等作用。目前,将中药液体制剂经超声雾化吸入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报道文献已有数千篇,而且近年来在治疗非呼吸系统疾病(如眼科疾病、肛肠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本文对超声雾化给药的发展历程、常用中药及相关制剂、临床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和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槲皮素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掘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方法]分析了2000年至2017年期间,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中槲皮素相关的研究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国家和地区、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作者、文献、期刊的共被引分析,并绘制相关可视化图谱。[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 795篇文献,发文量接近每年1 164篇。高产国家和地区主要为中国和美国;机构分析显示中国科学院和圣保罗大学发文量较多,高达270篇和220篇。发表槲皮素相关文献的主要期刊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和Food Chemistry等。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槲皮素的抗氧化活性方面,近五年对槲皮素抗氧化分子药理通路的研究和纳米粒方向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结论]CiteSpace软件的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及药剂学纳米制剂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对槲皮素的深入研究和未来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乔韬  许栋  陈昳冰  崔元璐 《中草药》2021,52(23):7293-7301
目的 对淫羊藿苷相关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淫羊藿苷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方法 通过R语言和VOSviewer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中淫羊藿苷的研究性和综述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分析该领域年发文量趋势、国家机构间合作和未来研究热点。结果 共检索到1060篇文献,2012—2021年发文量占比81.69%,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且各国之间合作密切。机构发文量分析显示复旦大学发文量最多达52篇,接收文章最多的期刊为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Molecules,均为28篇。关键词演化分析表明淫羊藿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机制和信号通路方面。随着中医药学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尤其以先进药物递送系统为基础改善淫羊藿苷水溶性差等问题将成为未来热点研究领域。结论 淫羊藿苷的年发文量呈递增趋势,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在国内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解析淫羊藿苷的药理作用机制,通过化学修饰和制剂学手段改善和提高淫羊藿苷的药效学将为淫羊藿苷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对从事淫羊藿苷研究的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月  许栋  王坤堂  陈昳冰  崔元璐 《天津中医药》2022,39(12):1538-1546
[目的] 为了系统分析甘草次酸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挖掘国际上甘草次酸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本文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数据库中有关甘草次酸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通过VOSviewer软件和R语言环境下的Bibliometrix包对发文量、机构、期刊、高被引论文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共计纳入1845篇甘草次酸文献,其发文量随时间大致呈增长趋势;机构分析显示来自中国的机构对甘草次酸研究贡献最大,尤其是中国药科大学,其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多,科研实力强劲;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Biological&Pharmaceutical Bulletin,且该领域的研究更受药理和化学类期刊青睐;关键词分析揭示了甘草次酸的抗炎、抗病毒、保肝和抗癌药理活性及肝靶向制剂是当前热点。[结论] 推测以甘草次酸为母核的结构修饰和肝靶向纳米制剂研究很有发展前景,同时甘草次酸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治疗药物。这可为今后甘草次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