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构建早期预测药源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rug-induced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DI-AIN)的计算模型,筛选中药致DI-AIN成分。方法 从文献和SIDER等数据库中收集得到了125个致DI-AIN的药物和122个未导致DI-AIN的药物,作为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2种算法构建模型。通过文献各选择45种药物进行验证,以评估最优模型的预测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筛选10种中药的DI-AIN成分。结果 共筛选得到207种分子描述符参与建模,其中,ANN和SVM算法搭建的最优模型分别包含112和80种分子描述符,2个模型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在84%以上。使用2种算法搭建的最优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准确度均在90%以上。ANN联合SVM模型预测为DI-AIN的中药成分有雷公藤甲素、水苏碱、京尼平苷等。结论 首次建立中药成分致DI-AIN早期预测的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对于中药肾毒性预测研究及中药毒理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补骨脂对不同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空白组、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采用连续15 d ip氢化可的松(10 mg/kg)建立大鼠肾阳虚模型,连续10 d ig甲状腺素(80 mg/kg)联合利血平(0.5 mg/kg)建立大鼠肾阴虚模型。通过对大鼠行为学指标的观察以及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甲状腺素(thyroxine,T4)含量的检测,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验证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补骨脂水煎液,15 d后通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白蛋白(albumin,ALB)和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的含量变化,结合肝脏病理组织观察综合评价补骨脂对不同组别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肾阳虚组比较,肾阳虚补骨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动物模型系统评价益母草的毒性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益母草毒性的动物实验研究,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7月9日。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提取,采用SYRCL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对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及益母草提取方式进行亚组分析,以探索异质性来源,并根据敏感性分析来检验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益母草超剂量使用能使干预组动物血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功能指标[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MD=1.01、1.05、1.72、1.46,95%CI(0.54,1.48)、(0.59,1.52)、(1.06,2.38)、(0.89,2.03),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给药时间对ALT、Cr和BUN的异质性水平影响不大,但可能是AST异质性的潜在来源;给药剂量对ALT、AST、Cr、和BUN的...  相似文献   
4.
两面针是广西道地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两面针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越来越多含两面针的中医药处方制剂被广泛应用。从两面针药味出发,分析了两面针药味与传统功效的联系,并将中药传统与现代研究相联系,基于功效对两面针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结合相关临床研究,对含两面针处方制剂的主治疾病进行分类频次占比统计分析,形成两面针“药味-功效-药理作用-主治疾病-处方制剂”的对应关联,以期为两面针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药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中药毒性研究更是中药研究的重点。因此,寻找高效的技术辅助中药毒性研究尤为关键。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等优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理论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多个领域已被成功应用。通过对分子对接、机器学习、毒效团和分子相似性方法 4种主要的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进行综述,并分析它们在中药毒性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前景,为从事中药毒性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延胡索提取物指纹图谱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为研究延胡索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UPLC-Q-TOF/MS建立延胡索不同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以核转录因子-κB(NF-κB)荧光素酶为标志对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进行抗炎活性实验,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联合分析特征峰与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通过谱效关系分析得到的抗炎作用成分,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其作用靶点,初步研究其抗炎作用机制。结果延胡索95%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抗炎效果,其中5、8~11号特征峰代表的化合物具有显著抗炎活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延胡索可能通过作用于蛋白激酶C(PKC)、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Janus激酶1(JAK1)、磷脂酰肌醇-3-激酶α(PI3K-α)、磷脂酰肌醇-3-激酶γ(PI3K-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影响炎症信号的传递,发挥抗炎作用。结论延胡索抗炎作用是多种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抗炎作用有效成分主要为黄连碱、小檗碱、巴马汀、二氢血根碱和去氢紫堇碱,主要通过影响PI3K、JAK、PKC、ERK、IKKβ、TNF-α所在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众多"组学"领域的一大分支。代谢组学主要描述了代谢组中各种小分子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其采用高通量的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结合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识别并定量生物体液(如血液、尿液)、动物或人体的器官组织(如肝、肾脏)和细胞等生物样本中的数千个靶标代谢物,从而反映复杂生命体的整体功能状态[1-3]。因此,代谢组学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中,包括生物标志物的识别、药物及药物靶标的发现、疾病的诊断和机制的阐释等[4]。  相似文献   
8.
中药小分子与生物体内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药物作用靶标的揭示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基于已知的药物作用靶标,阐明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已成为中药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化学和生物技术与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两大视角,总结了亲和超滤质谱技术、分子生物色谱技术、磁珠富集技术、等离子共振技术、生物膜干涉技术、分子对接技术、药效团模型和机器学习8种基于药物靶标识别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现状,以期补充传统药物发现的方法,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衰老是机体水平自发的一种必然过程,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常见危险因素。理解衰老的分子机制和发展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体内适应性的降低,衰老特征与不良的代谢变化有关,这表明存在控制衰老的"代谢时钟"。代谢组学可以很好地展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途径的变化。通过阐述衰老的分子机制以及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抗衰老研究,探讨中药抗衰老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抗衰老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让人们达到无病理的高龄,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