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下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STER组(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n=30)和ESE组(行内镜下黏膜挖除术治疗,n=30),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的应激指标。结果两组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虽手术时间长于ESE组(P<0.05),但整块切除率高于ESE组,创面长径小于ESE组,住院时间短于ESE组(P<0.05)。术后,两组的MDA水平均高于术前,SOD水平均低于术前,但STER组的MDA水平低于ESE组,SOD水平高于ESE组(P<0.05)。结论STER与ESE治疗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下肿瘤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STER的创面长径较小,并能提升整块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显著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锌指蛋白281(ZNF 28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经手术切除后病理切片证实的肝癌标本82例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5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和癌旁正常肝组织标本中ZNF 28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ZNF 281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国际恶性肿瘤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AFP)]的关系;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组织中ZNF 281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沉默RNA (siRNA) ZNF 281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2,根据转染情况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的HepG2)、阴性对照组、siRNA ZNF 281组[转染ZNF 281基因特异性siRNA干扰组],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HepG2细胞中ZNF 281 mRNA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肝癌组织中ZNF 28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肝癌组织ZNF 28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4.39%,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的18.0%(P<0.05),且ZNF 28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肿瘤直径>5 cm,TNM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比例分别为65.57%、73.77%、45.90%,高于ZNF 281蛋白表达阴性的38.10%、38.10%、14.29%(P<0.05)。siRNA ZNF 281组HepG2细胞中ZNF 281 mRAN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siRNA ZNF 281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HepG2细胞中ZNF 281 mRAN表达量及细胞生长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组织中ZNF 281蛋白及其RNA均呈高表达;沉默ZNF 281基因可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脂肪肝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60例(其中酒精性脂肪肝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均口服熊去氧胆酸;对照组40例(其中酒精性脂肪肝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20例)均口服水飞蓟素片,两组均在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酶、血脂之间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核算湖南省2017年预防费用,追踪不同来源资金的实际分配和使用情况。[方法]基于SHA2011框架核算湖南省预防费用总量、筹资方案、机构流向、服务功能等。[结果]2017年湖南省经常性预防费用总量为118.67亿元,占经常性卫生费用的6.62%,主要用于健康体检、免疫规划、孕产妇保健和传染病防治等项目。预防费用主要流向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政府筹资、家庭卫生支出、企业筹资占比分别为55.25%、32.35%、12.40%。[结论]预防费用总体筹资结构较为稳定,但规模尚需扩大;部分预防项目家庭负担重,筹资公平性有待提高;重点领域投入相对较低,费用配置结构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诊断胰腺肿瘤的价值.方法 筛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US-FNA检查的可疑胰腺占位性病变44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US-FNA鉴别胰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①EUS-FNA检出恶性27例,良性17例,诊断灵敏度为92.00%,特异性为78.94%,准确率为86.36%,阳性预测值为85.19%,阴性预测值为88.23%,与金标准一致性Kappa值为0.718;②良性胰腺肿块病灶最大直径短于恶性胰腺肿块,病灶为囊性结构所占比例、边界清晰比例高于恶性患者(P<0.05);③EUS-FNA确诊胰腺实性肿瘤28例(93.33%),胰腺囊肿8例(72.73%),其他2例(66.67%),EUS-FNA对胰腺实性肿瘤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83%、83.33%和93.33%,对胰腺囊性病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5.00%、71.43%和72.73%,对其他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50.00%、100.00%和66.67%.结论 EUS-FNA鉴别良恶性胰腺肿瘤与手术病理一致性高,尤其对实性肿瘤诊断价值高,对囊性肿瘤价值偏低,组织取材对EUS-FNA诊断准确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亚急性暴露对大鼠神经行为及脑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初断乳雄性Wistar大鼠用10mg/kg/d、100mg/kg/d、1000mg/kg/d DEHP连续灌胃染毒30天。动态观察动物一般状况、体重变化;Morris水迷宫实验于2周及4周后动态测定神经行为学变化。染毒结束后断头处死大鼠,取全脑。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DTNB法检测GSH水平及GSH—PX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分析SOD活力。结果:随着DEHP染毒浓度的增加,大鼠体重增长受限;无论2周末或4周末Morris水迷宫测试表明神经行为变化不明显;脂质过氧化水平及抗氧化酶活力亦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短期重复DEHP染毒初断乳大鼠尚未引起神经行为异常,未引起脑氧化损伤改变。对于DEHP神经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联合0.02%丝裂霉素C(MMC)对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光密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我院2021-01/06行Trans-PRK手术治疗的中度近视患者28例56眼,MMC组28眼术中联合使用0.02%MMC 20s; 对照组28眼术中未使用MMC。于术前,术后14d,1、3mo分别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不同直径范围及不同厚度分层范围内角膜光密度值。

结果:MMC组总角膜光密度值术前为16.60(15.70,17.10),术后14d为16.63(15.90,17.50)、术后1mo为16.57(15.10,16.70),术后3mo为16.04(14.60,16.60); 对照组总角膜光密度值术前为16.30(15.50,17.30),术后14d为16.20(15.20,17.10)、术后1mo为16.08(14.90,16.40)、术后3mo为15.60(14.60,16.40)。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以角膜顶点为中心0~2mm直径范围术后14d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升高(P<0.001),在直径2~6mm内术后1、3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升高(P<0.001),在直径6~10mm内角膜光密度术后14d,1、3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升高(P<0.01); 两组患者角膜前120μm厚度角膜光密度值术后1、3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降低(P<0.01), 在中部厚度术后1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降低(P<0.01)。

结论:术中使用0.02% MMC可在术后早期一定程度上降低角膜光密度值,增加角膜通光性。术后不同时间段观察不同范围内角膜光密度值变化可有效量化haze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5-02~2016-06该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3次/d; Mayo评分≥7分者,加服双歧杆菌活菌散剂和醋酸泼尼松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片。两组疗程均为6周,进入缓解期后,调整药物剂量,两组均予美沙拉嗪肠溶片,0.5 g/次,3次/d,维持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血沉(ESR)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Mayo评分、Geboes指数评分、结肠黏膜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开始获得缓解的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ayo评分、Geboes指数评分及结肠黏膜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且观察组的ESR、CRP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在随访的6个月中,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诱导病情缓解,改善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血清人重组穿透素–3(PTX–3)、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8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治疗的胃癌患者 80 例及同期体检健康者 112 例,胃癌患者均 进行术后化疗,检测患者化疗前后 PTX–3、SCC–Ag 水平,并与体检健康者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与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间 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清 PTX–3、SCC–Ag 较体检健康者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癌患者血清 PTX–3、SCC–Ag 水平在化疗前、化疗 1、3、6 个周期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癌 TNM 3 期患者 血清 PTX–3、SCC–Ag 水平较 TNM 2 期明显升高,胃癌高分化患者血清 PTX–3、SCC–Ag 水平较中低分化患者明显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 PTX–3 检测特异度为 98.75 %,优于 SCC–Ag,两 者灵敏度相同,均处于较高水平,且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结论:胃癌患者化疗后血清 PTX–3、SCC–Ag 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4(SNHG4)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行手术根治术切除的113例胃癌组织及82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LncR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