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郭梅钦 《中医研究》2003,16(4):12-13
《伤寒论》中的中风,不仅是病名,也是病因。中风的含义,有异于后世的伤风。中风的治法,也与后世不同。兹分述之。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的温病学名著<温热论>开篇说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中有"逆传"一语,注者各抒己见.至王孟英之注出,后世以为言之成理,遂尊其说,令成一温病学之新名词,却不知孟英亦误.真是"良可慨矣"!  相似文献   
3.
《中医杂志》1991年第2期薄震东、孙建中的《“弦滑”脉之管见》(以下简称《管见》),与2000年第9期傅文胜的《脉弦滑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相同的观点:弦、滑脉不能相兼。细阅两文,笔者发现两文中颇多错讹之处。两文作者对弦、滑两种脉象都尚未了解清楚。王叔和说脉诊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倘若在心还尚未“了”,指下又岂能“明”?为免贻误后学,不能不就弦、滑脉象作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4.
研读《伤寒》解缓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脉本是中医临床常用、常见脉象,但叔和以来的脉学著作,对其概念却多颇含混,即使是当代的中医院校教材,也令学者多生疑问,莫衷其是。研读了《伤寒论》中有关缓脉的论述,发现“缓”字确有缓慢和松弛两种含义。缓脉脉象的描述以“脉势纵缓”或“脉管壁松弛”最为妥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化痰消痞类中药枳术二陈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口服酚酞片治疗,每次100mg,每日1次;治疗组采用枳术二陈汤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后,同组内各个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各个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二陈汤口服能够改善习惯性便秘患者的症状,解除其身心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纠正阳虚的治疗方法 ,统称为扶阳。扶阳之法 ,不外乎养阳、通阳和温阳三个方面。笔者就个人解悟 ,对《伤寒论》中扶阳法的运用阐述于下。1 养 阳所谓养阳 ,就是消除或减少损阳耗阳的各种因素 ,以达到纠正阳虚的目的。《伤寒论》中的养阳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1 祛寒邪寒能伤阳 ,有寒必当祛之 ,寒去则阳无伤损之因而得养。《伤寒论》中对寒邪束表而伤表阳者用麻黄剂发表散寒以养阳 ,主方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麻杏石甘汤等。如第 5 5条 :“伤寒 ,脉浮紧 ,……麻黄汤主之。”“伤寒”是病因 ,“脉浮紧”是寒邪束表 ,表阳被伤 ,腠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脾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健脾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50例,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9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结论健脾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其病机比较复杂,故临床辨证应根据其要点准确辨证。辨证分型主要分为痰湿中阻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精气不足型,寒湿凝聚型,阳气亏虚型。  相似文献   
9.
唐宋教授诊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证思路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教授认为:乙肝的病机总为邪盛正虚,其基本证型为气虚肝郁、邪毒壅盛,当以祛邪扶正为原则,治以益气、开郁、解毒、化湿为主。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乙肝的基本方益肝解毒汤,施于临床。疗效颜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笔者运用养血祛风法,自拟养血祛风汤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共132例,均为门诊患者,并排除由急慢性肝、胆、肾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皮肤瘙痒症及银屑病、湿疹、荨麻疹等病因明确的皮肤瘙痒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龄55~82岁,平均67.2岁;嗜烟或(和)酒者46例,嗜辛辣者3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对照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54~81岁,平均65.8岁;嗜烟或(和)酒者26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