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笔者在临床治疗一例面瘫达七年之久的患者,针刺手足阳明经的原、合穴时意外发现,患侧面肌呈显著的阵发性抽动,这种现象实属少见,特报道如下: 患者王某,女,16岁,工人。以左侧面瘫七年而于1985年10月就诊。检查:左眼裂增宽,额纹变浅,眼脸闭合不全,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证属中医面瘫范畴,治以濡养阳明经脉,调理气血为大法,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取左侧合谷穴,进针0.6过许,待有沉紧感后,旋捻转及子午捣臼法,患者明显觉有游水样感。由合谷穴沿食指内侧向下行至指尖,向上进入两筋之间的凹陷处,经前臂前方至肘部内侧(相当曲池穴内侧缘),再沿上臂外侧前  相似文献   
2.
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经穴内以(?)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有一定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内经》有关留针文献分别论述了施行留针的临床依据、留针的作用、留针的方法和时间。认为临床上不能千篇一律地留针30分钟,留针一定要根据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脉象,所刺经穴处肌肤厚薄,治疗的季节和气候等条件决定是否留针,以及采取哪  相似文献   
3.
<正> 患者尹××,男,30岁,农民。门诊号0068692。初诊日期,1983年3月11日。主诉:九日前临睡时突然左腿酸痛麻木,白服解热止痛片二片入睡。至翌日早腿痛又作,自行按摩时发现用手压着左内踝前处痛如针刺并向左腿内侧和足大趾处呈线状上下抽痛。松手后刺痛明显减轻。痛后左腿麻木发凉,酸沉无力,并伴头晕,纳差,全身疲乏无力。虽经当地医院药物治疗,左腿压迫痛麻木酸感不能消失,来我院门诊治疗。患者体健,发病前有感寒病史,面色华润,形体丰满。脉沉缓,舌质淡苔薄白。左下肢肌肤润泽,体温略低于健侧。用手压迫足太  相似文献   
4.
灸法循经感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针刺循经感传的研究,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用灸法观察感传现象的报道尚少。故我们从1984年3月~1986年5月在医疗工作中,无选择地以249例病人为对象,运用不同的灸法,观察了1201穴次的循经感传现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方法 1.对象:针灸科门诊医治病员249人,年龄在16~70岁之间,职业不限,均无经络知识,智力发育正常,能与工作人员密切配合,诉述比较清楚、可靠和真实。2.灸治穴位:肺经—列缺、太渊。大肠经—曲池、合谷。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胃经—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心经—神门、通里。小肠经—腕骨、支正。膀胱经—肺俞、肾俞、昆仑。肾经—照海、太溪。心包经—大陵、内关。三焦经—阳池、外关。肝经—大敦、太冲。胆经—绝骨、阳陵泉。任脉—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督脉—百会、大椎、命门。3.艾灸方法:用模具做成底为6mm~2,高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们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延长,为了研究死亡原因,我们调查了西安2所综合医院20年来内科住院患者的死亡情况,包括死亡年龄、性别、死因、疾病种类。一般资料分析(1)死亡年龄与性别本组资料死亡年龄组以40~50岁组最多,其次为50~60岁组,70岁以上较少。男女性别之比为1.72:1,男  相似文献   
6.
<正> 一、喘咳赵某,男,71岁,退休工人。初诊1984年11月20日。患者有咳喘宿疾三年,10月上旬因外感咳喘复发,虽服药物治疗症未减,来我院门诊治疗。诊时咳嗽咯白痰,气短不续,动则喘息,恶寒以背部尤甚,溲频,腰膝酸软,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根部微腻。证属肺肾两虚,治宜益肾补肺。穴取:肺俞(双)太渊(双)太溪(双)膻中,艾炷灸,灸壮如黄豆大,每穴灸50壮,隔日治疗一次。经三次治疗背恶寒除,咳喘明显减轻,能平卧安睡,经七次治疗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7.
漫话脊髓空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脊髓空洞症是西医病名,症状和体征类似中医“痿躄”、“肾虚”、“肾劳”的某些证候。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有节段性感觉分离现象,和节段性肌肉萎缩,起病缓慢,腰椎穿刺椎管通畅,脑脊液化验在正常范围。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本病有一定疗效。病例介绍:齐××女32岁。右上肢及腰椎1—4两侧呈节段性麻木不仁,不知痛温,有时感到自发性闷痛。表面皮肤干燥,触之有感觉,右臂运动无力,肌肉萎缩,脊椎弯曲。舌质淡嫩有齿痕,舌边暗紫有瘀点、无  相似文献   
8.
风寒气候与中风病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的反常变化是引起一些疾病的外在因素,风寒邪气就是六淫邪气致病主要病因之一.《黄帝内经》对病邪致病的性质、特点、病症,治疗原则都作了详细论述.如对风邪性质,《素问·风论》“风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病有风气也”.指出风为阳邪、性动,其侵入人体,行急速,病变多端.所以说是百病之长,在变化时候没有一定规律,因而说是无常方.风邪往往随着时气变化而侵入人体,如与寒邪相并形成风寒,与湿邪相并为风湿;与温邪相并为风温.风邪侵入人体先犯人之肌表,或俞穴,而渐入里.如《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极寒、汗出、头痛身恶寒”.《素问·咳论》“皮毛先受邪”,  相似文献   
9.
<正> 祖国医学的特点之一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因此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不仅要考虑生理病理,还要考虑到自然界气候的多年振动,一年内寒暑更替的周期季节变化.近代西方已发展成为一门“生物气象学”,即研究天气、气候与人的关系,气候因子和有机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国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中所阐述的“五运六气”,就是研究解释天气、气候变化规律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调查分析了10185例住院死亡病例发病、死亡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疾病的发病、死亡以12、1、2三个月为高,4、5、6、7四个月为低;以冬至、小寒、大寒为高,清明前后至小暑前后为低。死亡前一日病情加重多在辰、巳、酉三个时辰,缓解多在丑、寅两个时辰,死亡以卯、辰、巳三个时辰为高,以丑、亥两个时辰为低。据此,认为疾病的发生、变化、死亡与阴进阳退、阴盛阳衰、阴阳交接、节气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