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中医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24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病的范畴.我们按中医诊断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两大类,依据疾病的演变过程,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分为三个证型.我们对243例缺血性中风病证的演变转归及治疗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其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悬饮是常见的病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谈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通过临症观察,我们发现本病起始于阳,故似太阳表证。多因失治误治,热入与水互结于胸胁而成饮。邪热入里临症多表现为发热汗  相似文献   
3.
李××,男,24岁,售货员,住院号2934。高烧8天,恶寒发热,每日体温在39~40℃。全身关节痠痛。曾在各市级综合医院治疗,用过退热剂、抗菌素等药。但高烧不退。2月5日转来我院。四诊所见:恶寒发热(T40.3℃)、无汗、关节痠楚、头晕乏力、皮热灼手,烦躁喜冷饮,溺黄、便干、脉浮紧而数、苔薄白、舌质淡红。化验检查:从发病开始数次检查白血球总数均在3500~6300之间。血沉:8mm/时。抗链“O”:200单位。GPT150单位,肝功三项正常。血培养三次未见细菌生长。胸透:纹理增粗。辨证及治疗:恶寒发热、无汗、关节痠楚,为寒邪在表所致。表不解热不得外泄,实于阳明,故见烦渴。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中风病2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和死亡率,越来越引起普遍重视。1981年我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医学术思想为指导,对我院脑血管病房收入的215例中风病人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慢性丹毒即丹毒在同一区域内周期性复发。临床较为常见。丹毒每发其局部症状仍以焮红、水肿、疼痛为主,并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或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但有部分病人,丹毒再发呈现虚寒性。其特征是: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木胀感。我科从1977年7月以来,确诊为慢性丹毒属虚寒型17例。经用阳和汤加味治疗,取得良效。现介绍如下: 17例中,男12例,女5例;下肢15例,上肢4例,口唇1例;年令最大83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2个月;服药最多30余剂,最少6剂。其中口唇1例治疗中转口腔医院,下肢2例呈慢性水肿样改变而中断治疗。故此3例均按无效论。阳和汤加味: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