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评估频域OCT检测视盘参数在POAG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正常人55例(55只眼)及早期POAG患者55例(55只眼)。采用Cirrus SD-OCT和Synemed EP-930自动视野计分别进行视盘形态和视野检测。OCT检测采用optic disc cube 200×200模式,评估数据包括视盘面积、盘沿面积、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及视杯容积。视野检测采用Synemed EP-930自动视野计30°-2程序。比较2组间视盘参数的差异,分析早期青光眼组MD数值与Cirrus SD-OCT视盘参数的关系。结果早期POAG组与正常组之间的视盘参数比较,除视盘面积外其余参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01)。早期POAG组盘沿面积与视野MD相关性最好(r=0.561,P〈0.001)。结论频域OCT检测的视盘参数在POAG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以双盲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接收的57例白内障患者分成A组(n=29例)和B组(n=28例),其中B组术前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而A组则在B组的基础上使用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完成治疗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手术感染发生率6.90%明显低于B组治疗后手术感染发生率32.14%(P 0.05)。结论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能够帮助白内障患者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拥有一定的安全性,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左氧氟沙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效果。方法以双盲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接收的53例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分成洛美沙星治疗组(n=26例)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组(n=27例),完成治疗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左氧氟沙星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2.59%明显高于洛美沙星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65.38%(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正常生活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irrus HD-OCT测量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12月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确诊的POAG患者62例(80眼)及视力正常人30例(40眼,正常组),POAG患者分为早期POAG组(28例,34眼)、进展期POAG组(22例,26眼)和晚期POAG组(12例,20眼),采用频域Cirrus HD-OCT和Synemed EP-930自动视野计对和POAG患者和正常组分别进行RNFL厚度和视野检测。频域Cirrus HD-OCT检测RNFL厚度采用optic disc cube 200×200模式。视野检测采用Synemed EP-930自动视野计30°-2程序。将各组患者全周平均RNFL厚度及视乳头周围4个象限(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进行比较;计算平均RNFL厚度和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早期POAG组、进展期POAG组和晚期POAG组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01.10±9.80)、(94.32±14.05)、(82.73±15.21)、(64.57±14.73)μm,而不同阶段的青光眼患者全周平均RNFL厚度及视乳头周围4个象限(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均比正常人减少,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青光眼病程的发展,RNFL厚度逐渐下降,而且平均RNFL厚度和视野平均缺损(MD)之间呈负相关(r=-0.659,P=0.000)。结论平均RNFL厚度和视野MD呈线性相关。Cirrus HD-OCT测量的RNFL厚度参数,能客观、定量分析POAG对RNFL损伤进展速度,有助于对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访,从而为POAG患者得到更早的早期诊断和用药指导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年龄、术式、斜视类型、融合功能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96例随访6月-3年,正位77例(80.21%), 外斜18例(18.75%),内斜1例(1.04%),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斜视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机能有关(p<0.05)。结论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及同视机训练可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郑琦  郑根主  许燕红 《河北医药》2011,33(14):2141-2143
目的探讨血管刺激生长因子(VEGF)和抑癌基因P53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翼状胬肉组织(病例组)和30例正常结膜(正常组)中VEGF、P53的表达。结果 2组VEGF免疫组化评分(IHS)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53IHS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VEGF和P53比较: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IH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和P53均在翼状胬肉中异常表达,且均为高表达,提示翼状胬肉组织血管活性增强,增殖活性增强,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和术后复发有关,选择性的VEGF和P53拮抗药物可以有效减少翼状胬肉的发生,为临床药物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我院对38例(41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小梁切除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8例(41眼)。男性11例(12眼),女性27例(29眼),年龄52~86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经2~3d全身及局部药物降眼压治疗或联合  相似文献   
8.
男,74岁。双眼远视力大幅度下降并内斜5a,失明且内斜加重2a。患自10岁开始近视,逐年加深。20岁时双眼都已戴-20.00DS的近视镜方可看清中等远处,未行任何治疗。近5a来双眼视力逐渐下降并内斜但不严重。近3a来视力明显下降且出现较大幅度内斜。要离眼3~5cm才能模糊看到目标。近2a来视物不见,行动困难。检查时见其依杖被他人扶人病房。睑裂开大,角膜部全部被磁白的巩膜代替,全身其他器官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96例128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者26眼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8眼小梁切除术后有26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0.3%。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畅19眼(73.1%),结膜瓣渗漏4眼(15.4%),脉络膜脱离2眼(7.7%)和恶性青光眼1眼(3.8%),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是一种常见并发症,针对其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可以预防或避免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