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跟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与利他林时照,了解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180例儿妻多动症(ADHD)患儿随机分成反馈组和利他林组各90例,分别给予脑电生物反馈及利他林治疗,用Conners量表、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和TOVA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12个月时进行跟踪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conners量表行为因子、学习因子、多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上述因子评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利他林组上述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差别.韦氏儿童智力测验c因子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升高(P<0.01).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c因子分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利他林组则无明显差别(P>0.05).TOVA4项操作评分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利他林组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与利他林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利他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发病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70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与7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者进行父母养育方式(EMBU)、家庭环境(FES-CV)及家庭功能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父母养育方式中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控制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矛盾性、成功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家庭功能中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各因子对强迫症患者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症状的形成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期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关系。方法入组42例维持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及42例正常对照者,分别对病人组和对照组进行家庭功能量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评估,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SCT)、Stroop色词测验来评估认知功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精神分裂症组在家庭功能量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中指标明显下降(除理论亲密度、实际适应度、理论适应度外)(t=-12.75~1.95,P0.05);认知功能方面,病人组在所测量各指标明显下降,(t=-3.27~10.62,P0.05);同时发现:概念化水平与情感反应、正确应答数与亲密不满度、非持续错误数与情感介入分值显著相关(r=0.36~0.50,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家庭亲密度、家庭功能感受方面及注意力、认知灵活性、抽象概括方面功能受损,维持期精神分裂症部分认知功能与家庭功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培酮、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3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孕酮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和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80例分为利培酮组、阿立哌唑组和齐拉西酮组,每组6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3和6个月行PANSS评分和TESS评分,并测定血清孕酮( Prog)水平、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3组治疗1、3和6月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阿立哌唑组和齐拉西酮组TESS 评分明显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20,3.167;P<0.05);3组孕酮治疗前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F=3.645,P<0.05);利培酮组在治疗1月、3月和6月孕酮水平逐渐下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01);阿立哌唑组和齐拉西酮组在治疗1月、3月和6月孕酮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并逐渐接近健康对照组。结论:利培酮、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相当,但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副反应明显小于利培酮;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孕酮水平低下;经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治疗后孕酮水平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而利培酮则降低孕酮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55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定期评定,观察6个月。结果在治疗1、2、4个月和6个月末,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对强迫行为疗效更好,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伏沙明合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强迫症效果优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同亚型的疗效.方法:选择ADHD患儿103例,其中注意缺陷组34例、多动-冲动组32例及混合组37例,采用Conners量表、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和TOVA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评定.结果:3组Conners量表各因子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或<0.01),12个月注意缺陷组和混合组仍有下降趋势(P<0.05或0.01),而多动-冲动组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P>0.05);除注意缺陷组错认评分外(P<0.05),3组TOVA 4项操作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个月注意缺陷组4项评分、多动-冲动组遗漏项评分、混合组除遗漏项外其他3项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0.01);3组韦氏儿童智力测验c因子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P均<0.01),12个月注意缺陷组和混合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多动-冲动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对ADHD不同亚型的疗效是不同的;治疗前首先应进行分类诊断以确定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人格障碍倾向,比较帕罗西汀对有人格障碍倾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PDQ-4)对符合研究条件的5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筛查,筛查阳性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余分入对照组,两组服用帕罗西汀治疗,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的2、4、8周末各评定1次,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结果:58例患者中人格障碍筛查阳性34例(58.62%),焦虑组阳性率最高(30例,51.72%),奇异古怪组(24例,41.38%)和表演组(23例,39.66%)稍低。阳性率比较高的人格亚型为强迫型(29例,50.00%)、回避型(22例,37.93%)和偏执型(21例,36.21%)。治疗结束时,研究组(34例)显效率50.00%,有效率85.29%,对照组(24例)显效率54.17%,有效率87.50%,两组间显效率和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χ2=0.098,0.022;P0.05),治疗2周后两组SCL-90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1),4周时的躯体化因子与4、8周时的焦虑因子两组间差别显著(P0.05)。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人格障碍倾向明显。具有明显人格障碍倾向的患者与其他患者比较临床疗效大体相当。人格倾向相对不明显的患者在焦虑、躯体症状方面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对民间信仰的起源及与宗教的关系进行阐述,对我国民间信仰的状况进行描述,重点讨论了民间信仰和精神健康的保护和破坏作用,并从心理学上对民间信仰进行分析,内中举例若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紧密连接蛋白5、连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缓解组(49例)和发作组(47例),检测缓解组、发作组和对照组(96名健康志愿者)血清紧密连接蛋白5、连蛋白水平,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评定抑郁、躁狂严重程度,并比较3组检测结果和量表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紧密连接蛋白5、连蛋白水平与抑郁、躁狂严重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血清紧密连接蛋白5、连蛋白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缓解组及发作组血清紧密连接蛋白5、连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与发作组血清紧密连接蛋白5、连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缓解组、对照组(P<0.05),缓解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紧密连接蛋白5水平与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血清连蛋白水平与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立哌唑对氨磺必利所致血清催乳素升高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和住院的14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氨磺必利治疗8周,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对照组)、氨磺必利+5mg阿立哌唑组(研究组1)和氨磺必利+10mg阿立哌唑组(研究组2),每组61例,继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16周末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测定血清催乳素(Prol)水平,于治疗8周末、16周末行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值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末、16周末3组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16周末两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39、P=0.029);3组TESS评分在治疗8周末、16周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催乳素治疗后均大幅上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治疗16周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其中研究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10mg阿立哌唑可能会提高氨磺必利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降低催乳素水平,但不会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