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
目的:优选龙钻通痹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加水倍数和提取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以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龙钻通痹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20 min。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龙钻通痹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正交试验优选无糖外感风痧颗粒的成型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筛选无糖型外感风痧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采取正交设计L9(34)方法,以颗粒成型率、吸湿率、溶解性和颗粒色泽均匀度的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优选出混合辅料添加量、混合辅料的组成和乙醇体积分数的最佳量化条件。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A2B2C2,即添加1.75倍量的混合辅料,混合辅料组成比例为(糊精∶MCC∶甜菊素)94∶5∶1,湿润剂为90%乙醇;影响因素强弱依次为A>C>B,其中因素A和C对颗粒综合评分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该成型工艺稳定合理,可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癌痛消颗粒醇提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对癌痛消颗粒醇提工艺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以不同工艺所提总浸出物、总黄酮及野黄芩苷质量分数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结果 最佳工艺为用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80%乙醇10倍/次,回流1.5 h/次.结论 该工艺条件作为癌痛消颗粒醇提工艺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水解南珠片的颗粒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淀粉量、CMC-Na量和乙醇浓度为考察因素,以颗粒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筛选最佳工艺.[结果]水解后的珍珠粉中加入0.8倍量的淀粉,并加入1%CMCNa,以50%乙醇作为湿润剂混合制粒.[结论]按最佳工艺制备的成型颗粒的收率较高,且成型质量评价均达要求,可为其生产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毅清  蒋林  谭安蔷 《中国药师》2014,(11):1859-1861
目的:建立癌痛消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赤芍4味中药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半枝莲中野黄芩苷的含量,以Kromasial C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3﹪冰醋酸溶液(33∶67),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35 nm,柱温为25℃。结果: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各自对照品色谱相同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法测定野黄芩苷在2.18-10.9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65%,RSD=1.45%(n=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癌痛消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复方扶芳藤胶囊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Agilent C18色谱柱(4.6mm&#215;1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32:68);流速:0.8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75℃,载气(空气)流速2.2L/min。结果:在色谱试验条件下,黄芪甲苷进样量在1.21~12.19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3,RSD=1.04(n=9)。结论:采用HPLC-ELSD法测定复方扶芳藤胶囊中黄芪甲苷含量,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可作为复方扶芳藤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正交设计优选癌痛消颗粒的成型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癌痛消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颗粒的成型率、抗湿性及颗粒色泽均匀度为筛选指标,对影响颗粒制剂工艺的主要因素:混合辅料的组成比例、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用量及湿润剂乙醇体积分数等进行优化试验,采取正交设计L9(34)方法筛选出最佳成型工艺。结果:干浸膏粉中加入按糊精:可溶性淀粉(2∶1)比例组成的混合辅料,并加入2%CMC-Na,以85%乙醇做为湿润剂混合制粒为最佳工艺。结论:该处方制剂的成型率、抗湿性及颗粒色泽均匀度均较好,可为其生产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