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谈辛润法治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燥乃秋天主气,在脏属肺,故燥邪为病,先犯肺卫。秋燥初起有温凉之分,但并非燥邪有温凉之别,乃属兼感之邪。初秋气候偏热,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感邪者则为温燥,秋深气候已凉,西风肃杀,感邪者则为凉燥,总以燥为主体。温燥类似风温,凉燥类似风寒,而都兼有鼻咽、唇口、皮肤干燥征象。治燥之法,因其兼感不同而治法亦  相似文献   
2.
谢某,男,15岁,某师范学生。1983年寒假初诊。周身汗出色黄已几年,近来增剧。询问其病史,乃因少年时暑季汗出而经常到河中洗澡,久则出现黄汗。汗出过多时觉得疲乏。诊其脉沉。乃思《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有“……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遂书以原方:黄芪30克,白芍20克,桂枝20克,苦酒(以自作甜酒水贮之以变成有酸苦味者代之)200毫升,加水与苦酒同煎3药,1日1剂,早晚分服,嘱服5剂。服完5剂后,病者告知效果不显,乃嘱其原方再服5剂,并向患者说明原方后有“服至六七日乃解”的医嘱,再服5剂后以观效果。 2年后遇见其父得知,其子服药10剂后,黄汗渐减,直至完全停止,至今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3.
望小儿指纹,又称望小儿食指络脉。是儿科诊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临床诊断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小儿指纹“三关”的定位,历来众说纷纭。据众多的说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种:一指食指指节,一指食指指节间皮肤横纹。《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儿科学》的最新说法则将指纹分为4部。诸种说法,从文字叙述上看,各家认识基本一致,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而  相似文献   
4.
脾约小议     
脾约,见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一般认为脾约的病机为胃强脾弱,脾的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致津液偏渗于膀胱,而不得濡润于肠道,故小便数,大便硬。但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脾弱不能输布津液,应是大便溏泻,小便反少,而不会相反。因此,笔者结合临床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甘草粉蜜汤,源于《金匮要略》,由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组成,主治蛔虫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关于方中之“粉”为何药,历来尚有争议,一说是铅粉.如《金匮要略心典》:“甘草粉蜜汤者,诱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而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一说是米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湖北中医学院主编,1979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选读》)采取按证候归类的方法编写,并选入了一些有意义的病案,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能加深学者的理解和记忆。对当前学习古典医籍,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帮助很大。但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一、对于几条原文的解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为太阳病脉证提纲,《选读》释义言:“太阳病往往恶寒发热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为治疗原则。痹证的发生,多合邪为病,故临床常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两大类型。风寒湿痹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法;风湿热痹以祛风除湿、清热舒筋为法。痹证属于比较顽固的病证,非一朝一夕可以痊愈。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汗出伤津;寒湿闭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且能化热伤阴;热邪则直接灼烁津液。又因其病位在肌肉、筋骨与关节,肝  相似文献   
8.
重温《温病学讲义·名著选释》“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南京中医学院主编,1964),又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今不揣冒昧,提出两点看法,供同道参考。一、“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本篇第9条) 温热病的发生,非独一邪为害,每多兼夹。叶天士此条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湿气较盛,患温热病者,每多兼夹湿邪。温热之邪多耗伤人体的津液,湿邪则多损伤阳气。故在临床辨证之时应该严格区分湿热孰轻孰重,予以正确的治疗。阳虚寒  相似文献   
9.
“热深厥甚”,见于吴瑭《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下焦温病,热深厥甚,……三甲复脉汤主之。”吴氏原著对此未作明确解释。浙江中医学院所编《温病条辨白话解》译注为:“温邪深入下焦,肾液被劫,阴气衰于下,则四肢厥逆,这是热深厥亦深的热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第三版教材《温病学》将其选入下篇春温的“虚风内动”证,解释为“热耗真阴,邪少虚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手足厥逆”。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解释均不能令人满意。“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见于《素问·厥论》,但并不是指的四肢厥逆,而是“手足为之热也”。况且,热深厥亦深的热厥是由于热邪深伏于里,郁结经脉,使热不能外达所致,多为实证,故《伤寒论》对此应用白虎、承  相似文献   
10.
干姜人参半夏丸来源于《金匮要略》,原文为“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原文除了叙述妊娠呕吐不止外,没有涉及其他任何伴随症状。一般均以药测证,认为是胃虚寒饮,浊气上逆,呕吐物为痰涎清水,必伴有口干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等症状或体征。但又虑其干姜、半夏为妊娠禁忌之药,故临床应用此方者甚少。余在临床中曾用本方治疗多例顽固性妊娠呕吐,颇感得心应手,现略述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