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分子水平的能量传感器,当机体处于低能状态时能被激活进而为神经元活动提供能量,但对于时间特异性敲除AMPK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尚未清楚.目的:探讨时间特异性敲除AMPKα1/2基因小鼠海马能量代谢与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寻...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动物磁共振波谱(MRS)成像技术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构建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CIMT组,每组6只。对照组于笼中自由活动;CIMT组于造模后第7天进行CIMT干预,干预时将大鼠健侧固定后置于跑台上,强迫患侧运动,1次/d,20 min/次,7 d/周,连续干预2周。于干预前后,采用旷场实验评价2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9.4 T小动物核磁进行MRS成像扫描,检测大鼠双侧运动皮层M1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水平的变化。结果:(1)运动功能:与对照组比较,CIMT组干预后大鼠自主活动总距离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CIMT组干预后mN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运动皮层M1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水平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对照组干预后健侧运动皮层M1区谷氨酸/肌酐明显降低,CIMT组...  相似文献   
3.
背景:丹酚酸A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缺血侧海马区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丹酚酸A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海马区蛋白差异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Longa方法制备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丹酚酸A组(n=6).丹酚酸A组于线栓拔出后尾静脉注射2 mg/kg丹酚酸...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及不同针刺条件下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方法 实验1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及非经非穴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实验2选取6只SD大鼠,观察肾俞穴针刺不同时长(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实验3选取6只SD大鼠,观察肾俞穴在起针后(0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的局部血流灌注量。结果 针刺不同穴位的局部理化特征为,针刺可增加肾俞、百会、足三里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及穴位局部乳酸(lactic acid, Lac)、丙氨酸(alanine, Ala)、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 PCr)、葡萄糖(glucose, Glu)能量代谢水平。针刺肾俞穴不同时长的穴位局部理化特征为,与针刺前比较,肾俞穴在留针后5 min、10 min其局部血流灌注量明显上升(P<0.01),之后平缓下降但仍较高(P<0.05);与留针5 min、10 min、15 min比较,留针30 min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