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脑复苏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复苏是心脏停搏后复苏成功的关键,目前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包括亚低温治疗、颅内压升高的处理、脑神经保护策略、基因治疗以及神经元再生等。在脑复苏的研究中发现,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尤其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特定治疗,可使脑功能得到更理想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心病死亡原因,方法:①选取1977~1997年住入我院的肺心病患者,随访5年期间死亡43例及存活33例得患者进行首诊各项检测对比。②对并发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前24~72h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合状态监测。结果:①直接死亡的43例患者主要原因为消化道出血15例(34.9%),感染性休克11例(25.6%)。②死亡年限愈短,MPAP愈高,CI、DO2、PaO2愈低。③死亡的43例患者临终前均有酸碱平衡紊乱及心电图改变,25例(58.13%)痰菌培养出致病菌57株。④肺心病感染性休克死亡前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MPAPP、CI、DO2、均增高,分别为(31.8±81)mmHg、(4.1±0.9)L·min-1·m-2、(555.7±98.1)ml·min-1·m-2,但CaO2-CvO2明显降低为(3.2±0.4)ml·dl-1。结论:①机械通气虽然可降低肺性脑病的病死率,但肺心病死亡率仍高,其直接死亡原因以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为主。②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缺氧除气流受限外,组织的氧利用及摄取障碍亦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对机械通气肺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用24只新西兰兔,制作VILI模型,将动物随机分3组:即正常组,传统潮气量组及乙酰半胱氨酸组,在造模结束后6 h收集VILI的炎症标志物BALF中TNF-α、中性粒细胞计数、肺组织核蛋白NF-κB含量,VILI损伤标志物肺泡灌洗波(BALF)的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以及外周血中TNF-α含量、中性粒细胞中NF-κB含量.结果 根据参考文献建立VILI兔模型,与正常组相比,传统潮气量组的BALF中TNF-α、中性粒细胞计数、肺组织核蛋白NF-κB含量、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外周血中,INF-α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乙酰半胱氨酸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好转(P<0.01).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降低VILI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活化、从而减少TNF-α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复苏治疗仪对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院前急救和急诊科住院、留观的心跳骤停患者。共有30例符合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线(常规心肺脑复苏)和治疗组(加用中医心肺复苏治疗),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绝对心脏停搏时间、呼吸暂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方法,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操作;治疗组在对照组复苏方法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仪治疗,复苏30m in后开始每天2次,每次30m in,连续3天。自复苏开始即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入组即时及复苏后48h抽取外周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行细胞因子(IL-6,IL-1β)检测。结果:经x2检验两组复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复苏即时的细胞因子含量组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苏72h时治疗组两种细胞因子(IL-6和IL-1β)含量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心肺复苏仪干预后可降低心肺复苏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整合医学的基本理论,论述胸痛中心的整合医学特点,分析胸痛中心应用整合医学的基本经验,为整合医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一种示范方案。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胸痛中心时钟同步系统的构成、时间采集系统,并对应用进行了论述,实践证明,该系统对胸痛中心时间管理是一种有效方案,提高了医疗质量和临床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肺心病死亡患者的氧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980~2000年间入住我院肺心病患者76例,随访5年,期间对死亡43例及存活33例的患者进行各项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监测对比。对并发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前24~72h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监测。结果死亡组及存活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别为(41.3±10.6)mmHg,(28.9±6.5)mmHg(P<0.01);心脏指数(CI)分别为(1.92±0.41)L.min-1.m-2,(2.6±0.48)L.min-1.m-2(P<0.01);死亡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42.3±4.3)mmHg、氧输送(DO2)与氧耗(VO2)均较存活组明显下降、DO2与VO2呈正相关(r=0.71)。死亡年限愈短,MPAP愈高,CI、DO2、VO2、PaO2愈低。死亡的43例患者临终前39例(90.6%)有复合酸碱平衡紊乱,25例(58.13%)痰菌培养出致病菌57株。41例(95.3%)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2例肺心病感染性休克与消化道出血的临终前24~72h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变化明显的不同。结论导致肺心病的死亡除严重的低PaO2外,还存在组织氧的释放、摄取和利用障碍。  相似文献   
8.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诊断困难、可救治时间短等特点.胸痛中心的建立可使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50%.在整个胸痛救治过程中,胸痛中心急救网点的建立,早期启动和快速安全转运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难点.本文就胸痛中心急救网点的建立及胸痛患者快速转运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6928例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当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病人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21~50岁占79.30%;伤因:交通伤39.00%、治安事件伤30.00%、工伤及坠落伤10.74%;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重伤病人20.99%,中度伤38.11%;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3例芥子气-路易氏剂混合毒剂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日本遗留的化学武器所造成的人员伤害日益增多,且多为芥子气所致的伤害,而以芥子气-路易氏剂混合毒剂中毒的情况却少见。现将2005年6月21日发生在广州番禹区3例芥子气.路易氏剂混合毒剂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