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炎是临床常见病,笔者学习前人经验,临床中略积心得,兹浅述如次。肾炎的治疗当分两期:水肿期和水肿消退期;按证又分阳水和阴水:阳水,发病急骤,属于实证。多因风邪袭肺,肺气不宣,水道失于通调,水湿内蓄外溢而致。或冒雨涉水,感受暑湿之气,水浸浸渍,湿郁化热,脾失健运,蓄而成肿;疮毒内侵,伤及肾脏,气化不利排泄障碍而发为水肿。阴水为虚证,或脾阳衰微,健运失职  相似文献   
2.
泌尿系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从1961年以来曾收治157例患者现报导如下。一般资料病种:包括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性别:157例中男性占42例,女性占115例,男女比例为1:3,泌尿系感染急性期(包括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135例,男性占34例,女性占101例,慢性22例,男性占8例,女性占14例。年令:20岁以下的22人,21岁——40岁114人,41岁——60岁16人,61岁以上者有5人。年令最小者6岁,最大者67岁。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中医内科学会资料及杂志报导的有关资料,将祖国医学对肿瘤研究的进展情况简介如下: 在抗恶性肿瘤中草药中,运用于临床的有农吉利、莪术、斑蟊、猪苓、青黛等。中医以辨证论治治疗肿瘤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活血  相似文献   
4.
第五节补论湿邪本节补论湿邪,与前节关系较密切故提至此。引原文两条,主论述湿温病因及其邪正关系与治法注意。〔原文9〕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盖恐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病的晚期因肾脏排泄和调节功能失常,致使氮质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血浆肌酐升高,水电解质紊乱而产生的尿毒症综合征。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对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延长生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从1973年到1983年治疗的,资料比较完整的  相似文献   
6.
温热论浅释     
前言《温热论》是叶氏留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他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为中医诊断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的纲领。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补充提出“三焦辨证”贯穿其中,写出巨若《温病条辨》。使温病学独成体系,更趋完善。因此,要学习祖国医学对发热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就必须首先学习叶氏《外感温热篇》。本书可谓中医温病学的总论篇。叶氏在仅三千余字的小篇论著里,应用“卫气营血”四法辨证体系,归类证候,划分病机浅深,作为论治依据。这是叶天士《温热论》的重要创说。《温热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清法是《金匮》提出的重要治法之一,它具有退热清火、保津除烦、解渴解毒的作用。热邪或在卫在气、在营在血,或在脏腑,或内伤、外感,本书论之较详,涉及条文约有73条之多,方剂40余首,药味达60多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对临床医学贡献卓越,它不但正确地解释了杂病的病理本质,发展过程,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辨证纲领。对病因学和疾病分类学均有创见。不仅对疾病的概念进行科学抽象,而且还把辨病与辨证最早地结合起来,同时发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治疗法则和疗效卓著的方剂。在形  相似文献   
9.
10.
救误案二则     
近年来,在临床诊治病人中,常常遇见误审因、误辨证、误投方药的病例。为吸取教训,提高确诊率,辨证施治能力和治愈率,介绍救误案二则,以供参考。〔案一〕:署热伤阴救误案墨××,男,37岁,1952年8月18日初诊。病者,体素健。一日,田间作业时,忽感头痛恶心,身乏体倦,自以小恙不药可愈;越日病情未减,反而加重,约余诊视。症见:面赤气粗,头痛神疲,恶热多汗,心烦不宁,背脊微微感寒,渴欲饮水,脉浮而有力,察舌略绛,诊为“中风”遂投予辛温解表之品,药后伏热上逼,而见鼻血,尚谓“热随血去”,“病情向愈”。未料鼻血不止,灼热烦燥,身热不退,又急易方,投予犀角、生地、丹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