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探索污染中药饮片的耐热菌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9个品种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和Illumina Miseq的16S rR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的耐热菌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茎类饮片(鸡血藤、通草、小通草)的污染菌检出率最高,种类最多;而果实类饮片(南五味子)检出率最低,污染菌种类最少;根类饮片中,广山药和熟地黄的污染菌检出率和种类偏低。耐热菌微生物类群以芽胞杆菌科和类芽孢杆菌科为主;其中检出率最高的菌属为芽孢杆菌属,还包括短小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土壤芽胞杆菌属,高通量测序注释的其他菌属为肠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明串珠菌属、甲基杆菌属、脱氯单胞菌、泛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欧文氏菌属等。中药饮片的耐热菌微生物群落潜在危害因子,应完善其微生物限度标准,严格控制产品中的致病菌,加强中药饮片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乳酶生菌种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菌种药物敏感性,提取质粒进行电泳,并对小鼠灌胃进行毒性试验。结果 粪肠球菌140623对克林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对青霉素类、高浓度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糖肽类、链阳霉素类、唑烷酮类及呋喃妥因均敏感,含有质粒;粪肠球菌CGMCC1.595对上述抗菌药物均敏感,不含质粒。毒性试验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的要求。结论 乳酶生菌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需加强生产菌株的管理并规范其来源。  相似文献   
3.
甘永琦  朱斌 《中国药房》2015,(9):1274-1276
目的:建立盐酸头孢他美酯干混悬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计数和控制菌检查,采用常规法进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并应用此法对2个厂家共19批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细菌数采用薄膜过滤法,霉菌和酵母菌数采用常规法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回收率均>70%,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19批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合格率为100%。结论:盐酸头孢他美酯干混悬剂卫生状况良好。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盐酸头孢他美酯干混悬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乳酸菌制剂牛奶凝固力实验的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不同来源牛奶培养基在不同灭菌条件下的凝固现象、蛋白质含量和pH值。结果:使用灭菌奶粉培养基的供试品不能正常凝固, 且这一现象与蛋白质含量及pH值无关。结论:不同牛奶的生产工艺以及牛奶培养基的灭菌条件是导致牛奶凝固力实验现象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分析广西等地区9种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污染现状,为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项和限值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中国药典2015 年版方法,测定中药饮片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耐热菌数、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数并进行沙门菌的检查。结果:90批中药饮片的需氧菌总数的l g平均值为3.7,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l g平均值为1.7,耐热菌数的l g平均值为0.9,耐胆盐革兰阴性菌l g值均值为1.1,均未检出沙门菌;不同加工工艺和包装材质的饮片,其微生物污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不同炮制加工方式及给药途径分类建立微生物限度标准,引导中药饮片规范生产,逐步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甘永琦  朱斌 《中国药师》2017,(3):559-561
摘 要 目的:考察乳酶生现行质量标准中酸度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不同来源牛奶、不同接菌量、不同保存条件下的酸度值。结果: 采用不同品牌、不同批次牛奶测定的酸度值不稳定;现行质量标准无法真实反映保存条件对样品质量的影响。结论:牛奶培养基的质量问题和现行标准方法欠合理,导致酸度试验结果缺乏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乳酶生质量标准中乳酸鉴别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改进现行标准中主要操作步骤,测定不同来源牛奶培养基中乳酸和乳糖的含量。结果:使用不同来源的牛奶培养基,鉴别反应的颜色差异显著;样品稀释倍数由原来的20倍改为5倍后,鉴别反应呈现的颜色最深;未经灭菌处理的牛奶培养基发酵产生的乳酸含量较高,其乳酸鉴别反应颜色最深。结论:牛奶培养基中糖类成分和含量的差异及样品中乳酸浓度是影响乳酸鉴别试验结果判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