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续性4C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延续性4C护理。护理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再入院率。结果护理4个月后,观察组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入院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延续性4C护理有利于改善出院后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情反复发作,降低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2.
史大卓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长期临床实践与现代病理生理学研究,将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心阳不足,寒凝、气滞、痰浊、瘀血阻滞血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宣痹通阳的治法治则,并根据心绞痛过程中兼症与病期的不同,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用药原则,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动态可视化微循环技术是采用可视化技术,结合荧光标记、高速录像、电镜等方法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将静息图片转换为动态可视图形的技术。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采用此技术,针对心脏、软脑膜、肠系膜微循环展开研究,动态观察活血化瘀单体、单味中药与中药复方对微动脉/微静脉管径、红细胞流速、白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微血管通透性、过氧化物产生及血浆白蛋白漏出等的影响,阐释了活血化瘀中药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理。进一步优化微循环检测技术,发挥动态可视化微循环技术直观优势,系统评价中药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及与中西药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未来微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损伤及损伤内皮诱导的血小板黏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HUVEC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80 mg/L ox-LDL)组、双抗(15μg/m L阿司匹林+10μg/m L氯吡格雷+80 mg/L ox-LDL)组、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anax Quinquefolium saponins,PQS,160μg/m L)+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160μg/m L)+双抗组和LY294002(30μg/m L)+PQS+PNS+双抗组,共5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凋亡率和内皮-血小板黏附情况;生化法检测HUVEC上清液乳酸脱氢酶浓度(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放射免疫法检测HUVEC上清液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Western blot检测HUVEC中p-PI3K、p-Akt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UVEC凋亡率、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dicator,MFI)、LDH、ICAM浓度均升高(P0.05),HUVEC p-Akt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双抗组HUVEC凋亡率和LDH浓度均升高(P0.05),MFI和ICAM浓度均降低(P0.05);PQS+PNS+双抗组凋亡率、MFI、LDH、ICAM均降低(P0.05),PQS+PNS+双抗组HUVEC中p-Akt表达增加(P0.05)。与双抗组比较,PQS+PNS+双抗组HUVEC凋亡率、MFI、LDH及ICAM均明显降低(P0.05),HUVEC中p-Akt表达升高(P0.05);加入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HUVEC中p-Akt表达被抑制,益气活血中药配伍双抗发挥的上述保护作用均消失。结论益气活血中药配伍双抗通过上调内皮细胞PI3K/Akt通路,减轻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以及损伤内皮诱导的血小板黏附。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本市不同人群心律失常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本市1200例心脏相关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心律失常患者240例。针对心律失常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检查,收集人群基线数据,分析影响心律失常患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窦性心律失常患病率较高,而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其他患病率较低。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比例更高,经过性别分层后,男性和女性患病比例均较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是影响心律失常患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是增加本市不同人群心律失常患病率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加以防控。  相似文献   
6.
Castleman病(简称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血管瘤淋巴结错构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本病临床上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延误疾病的诊治。我院2005-2010年收治5例,均经手术活检和病理确诊。回顾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报道,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高血脂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其相关性,为制订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1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清淡饮食3 d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血脂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分析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根据血脂指标水平将老年人患者分为非高血脂组(80例)和高血脂组(100例),分析高血脂对患者血压、血糖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结论血脂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各血脂指标在危险水平下时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均高于合适水平和(或)边缘水平的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脂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84±0.59)mmol/L,髙于非高血脂组的(5.30±1.03)m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脂组患者血压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高血脂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脂组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及E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高血脂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脂可增加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应采取合理饮食、运动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防控措施加以防控。  相似文献   
8.
<正>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s of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 on endothelial cellplatelet adhesion induced by 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 based on the endothelial Vps34 autophagy pathway.Methods Ninet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into control group (n=10),CIH group (n=20),aspirin group (n=20),low-dose PNS group (n=20),  相似文献   
9.
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机经历了从阳虚寒凝、痰瘀痹阻到瘀毒互结等的发展及演变。本文从慢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出发,认为慢性冠脉综合征阻塞性冠心病、非阻塞性冠心病可统一对应中医“心脉癥瘕”,基于癥瘕的病因病机特点,同时结合慢性冠脉综合征现代证候学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虚为心脉癥瘕之本,痰为心脉癥瘕之始,瘀为心脉癥瘕之基础,毒致心脉癥瘕之变。因虚可致痰、瘀内生,痰瘀互结日久酿毒,虚、痰、瘀、毒的互结互化构成了本病的发生及演变基础。在治疗方面,则应参考治疗癥瘕的温通之法,首辨气血之虚实,后辨痰、瘀、毒之偏重深浅,从补虚扶正、化痰降浊、活血化瘀、解毒稳脉四方面,结合病机特点,随证侧重用药治之。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胆囊炎属中医学“黄疸”范畴,临床多从胆腑瘀热或热毒炽盛辨证,治疗多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1]。然黄疸兼证变证良多,也可因血瘀而发,如某些需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胆系症状为首发表现,此时血瘀作为贯穿冠心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主要证候要素[2]不应被忽视,辨证用药应灵活加减,并重视活血化瘀[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