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郭喜军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喜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多年来坚持研读中医经典,秉承了前辈对脾胃病治疗的诸多心要,同时勇于创新和实践,于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槟榔对大鼠胃排空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A组低浓度(25%)槟榔组、B组高浓度(100%)槟榔组、C组对照组(蒸馏水)。分别给大鼠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蒸馏水1 h、6 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排空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结果: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1 h、6 h后大鼠胃排空运动明显增强(P<0.01或P<0.05),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分布明显增加(P<0.01或P<0.05),血管活性肠肽分布明显减少(P<0.01或P<0.05)。结论:槟榔对大鼠胃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分布增加及血管活性肠肽分布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针刺配合石斛爽目颗粒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石斛爽目颗粒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单纯性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0例给予针刺配合石斛爽目颗粒口服,对照组采用1%复方托吡卡胺点眼。针刺治疗24d,石斛爽目颗粒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31.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锌、钙、锰、硒的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石斛爽目颗粒治疗青少年近视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湿热质患者,实施饮食原则,起居原则,运动原则等干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我们从体检的人群中筛选出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湿热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从饮食、运动及起居方面给予健康的干预方式。结果 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体质发生很大改变,症状、体征改善明显,趋向于平和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干预措施效果显著,符合治未病,已病防变,痊后防复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甚清楚,许多学者认为部分FD患者与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及心理因素有关[1]。2009—2010年,我们采用理气降浊方配合心理干预治疗FD 100例,并与多潘立酮片治疗10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槟榔对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槟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浓度(25%)槟榔组(A组)、高浓度(100%)槟榔组(B组)、对照组(蒸馏水)(C组),分别给大鼠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蒸馏水1、6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同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结果: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1、6h后大鼠胃排空运动明显增加(P〈0.01或P〈0.05),血浆胃动素、P物质分布明显增加(P〈0.01或P〈0.05),血管活性肠肽分布明显减少(P〈0.01或P〈0.05)。结论:槟榔对大鼠胃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血浆P物质、胃动素分布增加及血管活性肠肽分布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槟榔对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槟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浓度(25%)槟榔组(A组)、高浓度(100%)槟榔组(B组)、对照组(蒸馏水)(C组)。分别给大鼠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蒸馏水1、6h后,以葡聚糖蓝-2000为胃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同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胃窦、空肠组织匀浆胃动素(MTL)、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变化。结果:灌服低、高浓度槟榔液1、6h后大鼠胃肠运动明显增强(P<0.01或P<0.05),胃窦及空肠组织匀浆胃动素、P物质分布明显增加(P<0.01或P<0.05),血管活性肠肽分布明显减少(P<0.01或P<0.05)。结论:槟榔对大鼠胃肠运动有明显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胃窦及空肠组织P物质、胃动素分布增加及血管活性肠肽分布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