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临床研究发现氦氖激光照射对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有显著效果,原因在于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整理分析含有石膏的古方,挖掘石膏在治疗热证时的配伍用药规律,并结合“有机小分子活性成分与无机金属离子”间的配位化学探究其解热的物质基础。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石膏且具有解热作用的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各中药出现频次,通过SPSS Modeler 18.0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得到核心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用等温滴定量热仪滴定核心药物组合,验证其是否发生反应;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探究石膏解热物质基础。结果 共纳入方剂1440首,以汤剂、散剂为主;涉及中药770味,其中与石膏配伍的高频中药29味(频次≥100),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16条,其中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和“石膏-甘草”的有效成分分别为43、99个,与发热的交集靶点有51、9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个核心药物组合很可能以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为主,同时调控白细胞介素(inter 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细胞因子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协同发挥作用。以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为例,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显示黄芩和石膏互作强烈,而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和钙离子也发生了配位反应,证明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和石膏中的金属离子可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推测石膏药效的发挥与其中金属元素和配伍中药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密切相关。结论 利用“干法+湿法实验”结合“配位化学”理念,探究石膏解热配伍规律及物质基础,石膏在自身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其中丰富的元素可与配伍中药中的黄酮类、蒽醌类、多糖类等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从而增强生物活性,发挥协同作用,以期为石膏解热物质基础及机制的探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例患者行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多发性脾囊肿2例,脾血管瘤3例,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3例。结果除一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血管较粗,术中血管损伤破裂出血,腔镜下止血效果欠佳后中转开腹,其余15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术后均未见大出血、胰瘘、膈下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切口感染病例。结论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药超分子与肠道菌相互作用过程探讨大黄-黄连配伍和合的物质基础。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法表征大黄单煎液、黄连单煎液与配伍共煎液的形态学差异,通过建立体外抑菌模型(大肠杆菌E. coli,屎肠球菌E. faecium与枯草杆菌B. subtilis)初步评价大黄黄连配伍对肠道菌的损伤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单煎与共煎的化学组分变化规律。大黄黄连共煎煮后呈浑浊状,电镜下可见300~400 nm的类球形颗粒,且较单煎液相比其汤剂相态更均一稳定;并直接观察到二者配伍后形成的超分子和肠道菌的相互作用与单煎液相比明显不同,超分子与肠道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维持类球形状态,封闭着黄连或大黄中的药效成分,可有效缓和对肠道菌的损伤,为后续大黄-黄连配伍“和合”调控肠道菌群稳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临床研究发现氦氖激光照射对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有显著效果,原因在于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易出现浑浊、沉淀现象已是共识。目前,课题组对“中药汤剂多相态”成因研究发现主要是来自于中药有效成分间相互作用,其中又以酸碱类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主。例如发现甘草-黄连药对煎煮液中含有大量有效成分形成的超分子体系(>30%),且能够在汤剂体系中稳定存在。本研究抽提超分子部位,运用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法表征超分子部位的形态,观察到该超分子体系为尺度均一、形貌规则的纳米球;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n)对超分子部位的主要物质组成甘草酸和黄连素进行了鉴定;综合紫外、红外光谱技术研究表明,甘草-黄连配伍共煎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碰撞,分子间弱键作用诱导化学成分重排、聚集形成超分子;进一步通过小鼠腹泻模型、感官评定和抑菌活性评价发现,甘草黄连配伍共煎不仅增强黄连抑菌活性,而且与黄连单煎组和二者间隔给药组相比,配伍显著“和合”黄连“大苦大寒”之性。所有动物实验过程均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严格遵循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相关规定。本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方法从“药性-药效-药味”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甘草-黄连配伍共煎“增效减毒”的科学内涵,为甘草“和合”配伍物质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2种不同的超分子,即黄芩苷-小檗碱(BA-BBR NG)和汉黄芩苷-小檗碱(WOG-BBR NF)为研究对象,利用弱键化学从"结构-构象-形态-活性"相关性探讨中药配伍"驱邪不伤正"的科学内涵。方法 基于2个超分子葡萄糖醛酸基团构象(A式和N式)的不同,结合2D-NMR分析和最低能量构象研究,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对超分子进行表征,从宏观和微观现象的不同探讨这种结构和构象的差异对超分子形态的影响;同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平板划线法、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物膜清除实验评价超分子活性的差异。结果 BA-BBR NG形态随浓度变化,当浓度大于成胶浓度(>10mmol/L),其形态在电镜中观察到球形超分子逐步形成"珍珠链"状超分子,而WOG-BBR NF在各浓度下均为非交联的刚性纳米纤维;BA、WOG的最优构型分别为N式和A式,但当它们各自和BBR通过弱键作用力自组装后,最优构型则转变成了A式和N式;另外,体外抑菌研究表明2个超分子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制作用与小檗碱相比明显不同,且超分子抑菌活性呈现"选择性"。结论 中药超分子物质基础与单体成分相比具有独特性,单体成分结构和构象的不同,会导致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弱键诱导下形成不同的超分子形态,进而影响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
王志家 《吉林医学》2014,(35):7895-7895
目的:研究分析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对治疗良性甲状腺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良性甲状腺病变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50例使用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120例采用开放甲状腺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1.2)d、(22±1.32)ml。对照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1.36)d、(24±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治疗良性甲状腺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在治疗期间恢复快,是一种良好的治疗量行甲状腺病变的方法,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64排CT增强扫描的应用及特异性和灵敏度。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20年8月金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对患者进行64排CT增强扫描,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患者56例(43.8%);良性患者72例(56.2%),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4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30例。CT增强扫描准确度为85.9%,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82.1%。恶性与良性甲状腺结节在形态、钙化、边界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 均<0.05),两组直径、囊变没有明显区别(P 均>0.05)。在甲状腺形态不规则诊断方面,特异性较高;在甲状腺边界模糊方面,阴性预测值较高;在细颗粒状钙化诊断方面,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性均较高。结论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64排CT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特异性与灵敏度,可有效区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理论依据,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