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护肝降酶丸降低慢性肝炎AL 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肝炎12 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护肝降酶丸,对照组用复方益肝灵和清开灵胶囊,连用3个月。结果:从治疗一疗程后,治疗组AL T降低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 .0 0 1)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 (95 % CI=90 .2 %~99.7% ) ;对照组为76 .9% (95 % CI=6 5 .4 %~88.4 % ) ;两组综合疗效未达到显著性差异(u =1.8985 ,P =0 .0 5 78)。结论:护肝降酶丸可有效降低慢性肝炎AL T参数。统计结果提示,治疗组宜加大疗程数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电子肌电桥(EMGB)技术对C5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桡侧腕长伸肌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3.
高建芸  吴薇薇  王志功  吕晓迎  朱峰 《新中医》2015,47(11):191-193
目的:观察胃经合穴与普通经穴体内电特性,以期为经络腧穴电特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为合穴的临床运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方法:运用可在体内使用的电极针对22例受试者足三里、条口皮下10 mm进行电信号探测,并比较2组间电压幅值大小。结果:足三里电压幅值大于条口穴电压幅值,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种穴位体内电特性的研究方法可予推广运用;合穴足三里较经穴条口对所属经络上的电信号具有更好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神经信号检测和功能激励微电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学科交叉研究神经功能重建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和微电子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主要介绍神经功能重建系统的重要部件——神经微电极。阐述神经电极与神经细胞的耦合原理,从不同角度介绍神经微电极的分类和发展并描述了其具体的微机电工艺实例,对神经微电极的生物相容性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为肢体瘫痪这一重大残障疾病的康复治疗探索一种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根据首次提出的针灸结合肌电桥治疗中风偏瘫的新思路,采用小面积体表电极,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5男5女),通过对每位志愿者上肢216组穴位组合进行功能电刺激,确定控制五指屈动作的最佳刺激穴位组合。实验发现,5对实现五指屈曲的最佳穴位组合,其电流阈值均小于10 mA,指屈动作完成率为100%,舒适率在90%以上,其他指屈无反应率在80%以上。相对于传统在肌肉上进行功能电刺激控制五指指屈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功能电刺激,刺激电流小,动作纯净度更高,刺激位点定位更容易,为进一步开展偏瘫患者以自身健康五指动作带动瘫侧五指动作的临床试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测郄门穴与非经穴体内电特性,验证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以期能为今后经穴体内电特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可在体使用的同心圆电极针及与其相配套的函数发生器和示波器探测13名健康志愿者皮下5 mm、15 mm、25 mm郄门穴与非经穴的电信号大小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13例志愿者在皮下5 mm探测均出现较清晰电信号波形,5例志愿者在皮下15 mm探测出现信号,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电压幅值变小。在皮下5 mm、15 mm郄门穴及非经穴电压幅值比较尚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验证了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为经穴体内电特性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内功能电激励提供了一种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途径。本研究的目标是在大鼠脊髓上确定诱发后肢不同动作的区域,对支配相应动作的区域进行归一化描述,并验证脊髓内功能电激励能够用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实验中利用了三维扫描式功能电激励技术对大鼠脊髓腰骶段进行刺激。结果表明,对腰骶段脊髓腹侧进行电刺激能够产生单关节或多关节的协调运动,合理选择刺激位点能够诱发后肢多种不同动作,且后肢运动向量图覆盖后肢运动的矢状平面的各个方向。本文绘制了大鼠脊髓运动功能图谱,对相关动作的控制区域进行归一化描述,为后续实验中电极植入位点的确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设计一种用于膀胱功能重建的多通道骶神经前根刺激系统。首先根据骶神经前根刺激(SARS)原理,确定系统功能指标与设计方案。完成各个模块软硬件设计与系统集成后,进行空气、生理盐水以及猪肉组织3种介质中的测试以及动物实验。在介质实验中,将发射和接收模块放在模拟人体环境的介质之中,测量各种空间条件下接收模块所接收到信号强度。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3种条件下实现信号的无线跨皮传输。动物实验中,发射模块放在猪肉表面,接收模块包埋在猪肉之中,通过钩状电极将接收到的刺激信号施加到蟾蜍的坐骨神经上。对6只蟾蜍所做的实验表明,系统可以在体内模块包埋深度达4 cm且容许一定位置容限的情况下,刺激蟾蜍左、右腿的坐骨神经分别产生明显伸腿动作,证明系统的可行性。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用于临床的SARS装置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CSMC0·6μm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低压、低功耗的多级运算跨导放大器。本设计引入了无密勒电容的前馈补偿技术,规避了芯片集成电容以降低噪声并减小成本,获得了高达630MHz的单位增益带宽以及79度裕度的高稳定性。电路工作于2·5V±1·25V),功耗16mW,开环直流增益85dB,3dB带宽116kHz,可基本满足神经信号检测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电气信号传递特性的“经络”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多端口网络理论和电信号传递系数测量方法,观察电针作用的实时电学效果,为客观确定体内“经络”轨迹及其生理特性摸索途径.方法:将机体模型化为一个“非均匀立体多端口网络”,“经络”定义为“信号传递最畅通道”.以脊蟾蜍为动物模型,在其前后肢制定等身寸坐标,利用一根加工成锥状的同心圆电极刺入实验动物体内,模拟电针治疗施加特设电压信号进行刺激,另一根同样的同心圆电极三维扫描式刺入体内不同位点进行探测.测出各点响应电压并求得电压信号传递系数值后,选取极值点作为“穴位”,将它们连线作为“经络”的轨迹.结果:在12只脊蟾蜍一侧前后肢皮内2 mm深度上下测出了12条由电信号传递函数极值点连接起来的三维曲线.结论:在蟾蜍体内初步验证了从电信号传递特性出发研究电针作用效果和“经络”轨迹的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