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合并肌炎较罕见,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学生,1998年7月2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2个月前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食,1周后在学校体检时被发现患乙型肝炎,在家间断口服中药治疗(药名不详)。1个月前出现四肢无力,以双下肢无力为著,伴有双下肢肌肉压病,走路摇摆,本系统治疗,因症状不见好转而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颅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m级,双下肢肌肉有压痛和萎缩,双侧共济失调未见异常,胜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22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A组)和非体外反搏治疗组(B组),每组各110例,两组均给予相似的标准药物治疗,A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心脏舒张功能各项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A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Aa、Ea/Aa、EDT)均明显改善(P〈0.01),B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现不良反应发。结论体外反搏可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A组)及非体外反搏组(B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相似的药物治疗,A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4周后,A组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 I)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外反搏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与反搏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与非体外反搏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显著(P〈0.05)。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病人心功能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改善。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双下肢水肿3年,加重2月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水肿,无胸痛、黑噱、晕厥等不适。曾到当地医院就诊,并且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给予利尿药等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近2个月来,患者轻微活动后即感胸闷、气促,双下肢水肿,腹胀、纳差,来我院就诊.收住心内科。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人,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A组)及非体外反搏治疗组(B组)各120例,两组均给予相似的药物治疗,A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心脏舒张功能各项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4周后,A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Aa、Ea/Aa、EDT)明显改善(P均〈0.01),非体外反搏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病人心脏舒张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女,44岁,1995年1月5日就诊。自诉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耳廓麻木疼痛且发热,近5天来症状较前明显加剧,时感口渴且急躁。素有头痛且时神疲乏力史20余年。检查见双耳外观无明显改变,皮温略高,舌质暗淡尖红,苔白。寸口脉略弦,分侯太溪脉弱。诊为双耳浅感觉异常症。此为肾虚,虚火上炎所致。浅挑刺双侧太溪穴各2次,以穴区皮肤泛红为度。双侧关冲穴点刺放血各2滴。双  相似文献   
7.
隔日直针刺不留外治疗幼童及婴幼儿面瘫28例:取翳风、合谷、阳白、太阳、颊车、地仓。以上穴位根据临床症状每次选取3~5穴。选取31号0.5寸毫针,“押手”轻压所要针刺穴位约几秒钟,“刺手”轻轻将针刺至该穴所在的皮下,即快速将针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闭穴。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抗原水平变化,探讨TFPI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对66例CHD患者和22例非冠心病的正常对照者进行研究.AMI患者和UAP患者在入院后即刻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前抽取外周静脉血,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血标本离心处理提取血浆,超低温冻存备用.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MI组、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中TFPI-1、TFPI-2抗原水平,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浆TFPI-1抗原水平分别为(32.05±8.52)ng/mL和(31.49±10.61)ng/mL,高于SAP组(19.93±9.22)ng/mL和正常对照组(19.21±9.6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浆TFPI-2抗原水平分别为(4.56±0.96)ng/mL和(4.73±1.04)ng/mL,高于SAP组(2.43±1.07)ng/mL和正常对照组(2.06±0.6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患者按Gensini积分分组,TFPI-1在三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PI-2水平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4)TFPI-1水平和TC、LDL-C水平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3和0.386(P〈0.01);TFPI-2水平和TC、LDL-C水平呈弱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235(P〈0.01);未发现TFPI-1、TFPI-2抗原水平与TG、HDL-C水平有相关性(P〉0.05);(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TFPI-1和TFPI-2水平与冠脉支数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两者与冠状动脉事件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浆TFPI-1、TFPI-2浓度并积极加强抗凝治疗可以预防冠脉事件的发生发展,两者与冠心病危险因素TC、LDL-C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占新  王启贤 《医学综述》2008,14(22):3474-3477
组织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通过介导凝血激活促进血栓形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组织因子的内源性抑制剂,有两种同族异形体,即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二者均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此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维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有独特作用。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现就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生理作用及二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王占新  毛先军  王启贤 《临床荟萃》2008,23(12):901-901
患者,男,5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双下肢水肿3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水肿,无胸痛、黑朦、晕厥等不适.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给予利尿等治疗(具体不详),上述症状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