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长康 《四川中医》1997,15(8):54-55
方七皆谓: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枢机之总方。余研读仲景书,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助正达邪之功效,其内涵体现在一个“导”字。其义有三:一是导利三焦,其次导邪外达,三为导引方药。试述管见如下,敬析同道赐正。1.导利三焦陈修园说:“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胜理”;尤在泽云:“少阳居表里之间,当有膜之处,外木及于皮肤,内不及于脏腑”。说明少阳一经的病位当在三焦,所辖范围广泛。三焦者,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小柴胡汤既为少阳病总方,其可疏导、通利三焦之功效昭揭明了。《伤寒论》230条日:“阳明病,胁下硬…  相似文献   
2.
某女,2.5岁.10月龄时罹患“百日咳”,渐成哮喘,曾多次并发心衰,先后10余次住院抢救,数度病危.因病证频发而重,故长期接受西医抗炎、输氧、止喘、镇咳治疗.因喘咳2次复发,逾旬而未得到有效控制,乃邀请中医会诊.  相似文献   
3.
豁痰丸方出自唐容川《血证论》,该书云其“轻清润降,为治痰妙法”。我们以此方合重用竹沥治疗急性支气管肺炎、肺部感染等见痰热壅盛、堵塞气道的重危病证,每获良效。我们常用的剂量为:当归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白前根10克,麦冬15克,枳壳6克,杏仁10克,瓜萎仁12克,桔梗10克,射干10克,茯苓10克,石斛12克,甘草3克,竹沥60~150毫升。本方看似庞杂,然方义清晰:桔梗、甘草、射干、白前根、茯苓祛痰利咽,清热散结;杏仁、枳壳止咳定喘,宽胸畅膈:当归、知母、天花粉、瓜萎、麦冬、石斛滋肺润燥,养阴生津;大剂竹沥以荡涤痰热,开气道之壅塞。兹举数例,以见一斑。例1 我本人四十余年前,禀赋甚差,向有痰饮宿疾。初因痰饮咳嗽、胁痛、寒热如疟,服香附旋覆花汤而愈。不久,又外感诱发,外症不彰,惟咳嗽痰多,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就枢转少阳在痢疾治疗中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凡痢下脓血后重者,乃邪传入里,其病多属厥阴。如《伤寒论》厥阴篇云:“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之主”;“热  相似文献   
5.
江尔逊治疗溲便异常的经验江长康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614000)江尔逊主任医师,探求经旨,善从调理中气着眼,治疗溲便异常,每具匠心。兹略述其临证经验于下。1经旨抒发《灵枢·口问篇》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此乃益气和中法治疗溲便异常之渊...  相似文献   
6.
江尔逊学术特点与临证思维初探江长康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宝(614000)江尔逊主任医师,临证五十余年,学验宏富,医理精湛。笔者有幸师承江老门下,深受其学术特点与临证思维方法之熏陶,获益殊多。兹试作初步探讨,而系统深入之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2岁。2002年4月29日因反复声音嘶哑2个月余就诊。初时缘于受凉感冒,症见形寒身酸,流涕咳嗽等,隔日即伴声音嘶哑,语言难出。延医治疗数日,诸症均瘥,惟声嗄未愈;又在五官科诊为“声带发炎”,于消炎、润喉,以及自购清咽开音成药服之,声嘎虽有好转,但不时反复,至今已逾2个月。  相似文献   
8.
江尔逊老中医,乃蜀中已故名医陈鼎三先生之高足弟子,曾随近代名医陈逊斋先生钻研内科,从承淡安先生研习针灸,颇得其传。江老一生,勤求古训,崇尚实践;临证治病,效稳而高。现将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一、强调从“方”的角度理解运用药物江老重视单味药的作用,更重视复方的作用,也就是说,非常强调研究单味药在处方配伍中的作用,他认为,药物学犹如字典,如要造句,写文章,单靠翻字典是  相似文献   
9.
先外祖父陈鼎三(1875—1960),字宗琦,四川乐山人.因禀弱多疾,15岁由其父陈光先(外科名医)示之门径,令习歧黄之术.稍后,拜师于邑之名医陈颖川先生,潜心方书,勤学不辍,渐得陈师心传.初时自愈己恙,渐次亲情有疾,亦嘱诊察;继而远乡近邻,求诊者日众.23岁通过嘉定府(今乐山)业医考核,名列前茅,从此悬壶.未几,名噪遐迩.陈老治学临证60余年,崇尚经典,医理精深;融汇古今,屡起沉疴;著述薪传,医德高尚.著有《医学探源》、《中国医学常识》、《柴胡集解》及《心腹诸痛论》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