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性粒细胞对洗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非激活或激活的中性粒细胞(PMN)对洗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Born方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非激活的PMN(5×109cells/L)上清液对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可增强这种抑制作用;肉豆寇佛波醇(fMLP)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的PMN悬液或其上清液均能活化血小板聚集,且PMN悬液的诱聚作用比其上清液更强;阿司匹林对fMLP或PAF激活的PMN悬液或其上清液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不同状态(非激活或激活状态)的PMN对正常血小板的反应性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即非激活的PMN抑制血小板反应性,而激活的PMN则具有促血小板活化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免疫治疗肺癌伴恶性胸水的价值。方法 将 75例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 38例 ,胸穿抽净胸水后向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 (胸腔内化疗 ) ,再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免疫治疗 ;对照组 37例 ,仅行胸腔内化疗。比较两组病例第 1疗程的疗效 (治疗肺癌疗效和控制胸水效果 )及 1、2年生存率。结果 第 1疗程治疗后 ,试验组治疗肺癌的总有效率为 31.5 8% ( 12 /38) ,对照组为 5 .41% ( 2 /37) ,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 χ2 =8.46 ,P <0 .0 1) ;试验组控制胸水的有效率为86 .84% ( 33/38) ,对照组为 6 4.86 % ( 2 4/37)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χ2 =4.96 ,P <0 .0 5 )。试验组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 6 5 .79% ( 2 5 /38)和 2 6 .32 % ( 10 /38) ,对照组为 40 .5 4% ( 15 /37)和 5 .41% ( 2 /37)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 χ2 =4.80 ,P <0 .0 5 ;χ2 =6 .10 ,P <0 .0 5 )。结论 胸腔内化疗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免疫治疗肺癌伴恶性胸水 ,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普鲁托品(Pro)对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作用,方法:用Fura 2-AM作荧光指示剂,测定血小板内钙浓度。结果:在胞外含CaCl_2 lmmol·L~(-1)时,Pro 10,20和40 μmol·L~(-1)对ADP,花生四烯酸(AA)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内钙变化分别由(420±57),(280±36)和(350±42)nmol·L~(-1)降至(320±26),(264±21)和(180±14)nmol·L~(-1),(210±17),(184±21)和(143±16)nmol·L~(-1)及(282±31),(223±30)和(165±15)nmol·L~(-1),在依他酸lmmol·L~(-1)存在时,Pro 10,20和40 μmol·L~(-1)呈浓度相关性减少ADP,AA和PAF诱导的血小板内钙释放及外钙内流,结论:Pro不仅抑制血小板的内钙释放,而且抑制其外钙内流。  相似文献   
4.
微导管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微导管在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及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52例及肺大咯血20例。结果:全部病例超选择性插管成功,成功率100%,治疗后肺癌组完全缓解(CR)8例;部份缓解(PR)32例;稳定(S)12例;进展(P)0例;术后1,2,3a生存率分别为100%,75%,40%。咯血组BAE术后即期止血16例,显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应用微导管安全,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喻卓  陈鹏  段理  何波  沈志强 《山东医药》2011,51(20):48-49,104
目的探讨松胞菌素D对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和Born方法观察松胞菌素D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及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松胞菌素D在体内外对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对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松胞菌素D可以阻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黏附作用;松胞菌素D明显抑制PAF(1μmol/L)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悬液引起的洗涤血小板聚集。结论松胞菌素D在体内外均具有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且明显阻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叶下珠有效部位(含corilagin 60 %以上,简称PUW)的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同时评价PUW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方法: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 致肺微循环血栓、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和结扎大鼠下腔静脉引起的血栓模型综合评价PUW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利用玫瑰花结试验观察PUW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黏附反应的影响;评价PUW对家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euglobulin lysis time,EL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KPTT) 和大鼠尾静脉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PUW静脉注射可明显减少AA引起的小鼠死亡数、延长电刺激颈动脉闭塞时间并减轻下腔静脉血栓的湿重和干重;PUW显著降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之间的黏附率,其半数抑制浓度为39.7 mg/L.10 mg/kg的PUW 静脉注射明显缩短ELT、延长KPTT和尾静脉出血时间,对PT无明显影响.结论:PUW 静脉注射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与阻抑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PUW有引起出血的倾向,但与阿司匹林或尿激酶比较,其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应用Born方法观察血小板在不同数量的非激活 (正常 )中性粒细胞作用下对激动剂的反应性 .结果 :非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使血小板对ADP或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的反应性均明显降低 ,且这种抑制作用随中性粒细胞数量 (0 1× 10 7~ 1× 10 7cell/mL)的增加而增强 ;3mmol/L的阿司匹林明显增强上述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非激活 (正常 )的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反应性表现为抑制特性 .  相似文献   
8.
叶下珠有效部位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志强  陈蓬  段理  董泽军  刘吉开 《中草药》2004,35(5):539-542
目的 探讨叶下珠含corilagin(1-酰-3.6-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葡萄糖)有效部位的水溶性部分(简称PUW)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Kowalski、黄正良及顾月芳等方法观察PUW iv对家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uglobulin lysis time ,ELT)、全血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nial thromboplastin time,KPTT)及犬鼠昆犬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 PUW iv明显缩短ELT,在体内外均延长KPTT。对PT无明显影响;PUW对家兔全血凝血时间亦无影响,PUW虽延长大鼠尾尖出血时间,但与尿激酶或阿司匹林比较,PUW组的出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 PUW缩短ELT和延长KPTT是其具有明显的纤溶作用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有苗头的抗栓药,PUW有引起出血的倾向,但不会造成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