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法在足月分娩过程中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待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时采用穴位按摩法进行干预,对照组不施任何治疗手段自然分娩,比较两组对产程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在子宫收缩力方面明显强于对照组,活跃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分娩过程中应用穴位按摩的干预可明显加强有效宫缩减轻疼痛,缩短了产程时间,降底了手术产,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使分娩过程更舒适,且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兆流产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占15%~20%。西医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黄体酮治疗有效,但其安全性一直是医生及病人共同担心的问题。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根据中医理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在第一产程活跃期时,对产妇实施穴位按摩方法,探讨此法对宫缩压及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无显著个体差异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按中医理论对个体进行辨证后,采用穴位按摩法给予镇痛;另45例对照组,进行自然分娩.后将两组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中第一产程宫缩期压力低于对照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采取穴位按摩镇痛法后疼痛缓解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16.67%,且两组相比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第一产程活跃期进行穴位按摩镇痛可以有效降低宫缩压,并减轻分娩疼痛.宫缩期压力降低对胎儿情况、总产程及新生儿等方面有否影响,需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法对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性临床因素,明确穴位按摩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3~9月在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待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时,采用穴位按摩法;对照组:不施任何治疗手段,自然分娩。观察穴位按摩的镇痛效果及对宫缩压的影响,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孕妇按摩前和按摩后血中多巴胺的含量。探讨穴位按摩法对多巴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下降,宫缩强度减弱,按摩后孕妇血清多巴胺的含量比按摩前明显降低(P〈0.05)。穴位按摩法能明显降低孕妇血中多巴胺的含量。结论采用穴位按摩法可明显减轻分娩疼痛,穴位按摩法可通过有效调节多巴胺的含量来达到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法对产妇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及其镇痛作用的机理。方法:将8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时,采用穴位按摩法干预分娩疼痛,对照组不施任何干预手段,自然分娩。观察穴位按摩的镇痛效果及对宫缩压的影响,检测按摩前后血清5-HT的含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2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活跃期2组的血清5-HT含量均明显高于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活跃期治疗组的血清5-H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穴位按摩法可明显升高血清5-HT含量,能较为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结论:采用穴位按摩法可明显减轻分娩疼痛,其可通过有效调节5-HT的含量来达到镇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第一产程活跃期时,对产妇实施穴位按摩,探讨此法对产妇体内强啡肽水平及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按中医理论对个体进行辨证后,采用穴位按摩法给予镇痛;另100例对照组,进行自然分娩。比较两组对产妇体内强啡肽水平及镇痛方面的影响。结果:穴位按摩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按摩前(P<0.01);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分娩后,观察组静脉血强啡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进行穴位按摩可以增强产妇体内强啡肽水平,并减轻分娩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