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3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对3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1例患者恢复良好8例(25.8%),中残4例(12.9%),重残10例(32.3%),植物生存3例(9.7%),死亡6例(19.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的诊治中,应重视休克的防治,避免继发性脑损伤.尽早使骨折复住固定和功能锻炼,从而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25例复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25例复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25例患者恢复良好6例(24%),中残4例(16%),重残10例(40%),植物生存3例(12%),死亡2例(8%)。结论 复合性颅脑损伤诊治强调准确、及时的诊断处理,避免漏诊、误治,以降低其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3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单纯行后颅窝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2例单纯行侧脑室外引流术,15例行后颅窝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及侧脑室外引流术。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判断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3例患者中死亡2例(单纯行后颅窝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其余31例生存者预后按ADL分级评定手术治疗效果,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3例,Ⅳ级2例,V级1例。结论自发性小脑出血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后颅窝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及侧脑室外引流术)尽早进行手术,同时防治并发症可明显改善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位脉络丛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分析我院近来诊治的1例异位脉络丛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结果: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和进行性颅高压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一结论:异位脉络丛癌少见,易引起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于放、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纳洛酮干预后,弥漫性脑损伤(DBI)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大鼠脑内c-fos蛋白及血浆β内啡肽(β -EP)的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探讨β-EP与c-fos在SBI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DBI合并SBI组(A组)、DBI合并SBI后盐酸纳洛酮(1mg/kg,腹腔注射)治疗组(B组)、DBI后SBI前盐酸纳洛酮治疗组(C组),于伤后3、24、48h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内c-fos蛋白和血浆β-EP的含量,并进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B、C两组在各时间点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两组比较,A组3h及24h时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24h及48h时的神经元损伤数量明显减少(P<0.05),3h、24h及48h时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3h及24h时的血浆β -EP含量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盐酸纳洛酮可降低DBI合并SBI大鼠脑内c-fos蛋白及血浆β-EP的含量,减轻神经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DBI合并SBI后与DBI后SBI前使用盐酸纳洛酮对SBI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SS)围手术期神经根水肿干预治疗对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96例,治疗组42例,术前30min甲强龙(MP)静滴20mg/kg冲击,术中减压后神经根周围局部应用MP,术后应用小剂量MP;对照组54例仅术后常规采用地塞米松、速尿、甘露醇等消肿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性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神经根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道溃疡、感染、心血管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的神经根水肿干预治疗可明显缓解术后根性疼痛,提高患者术后近期的神经功能,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同期进行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治疗前、后全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术后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改善20例,无明显变化6例,有效率76.9%.术后无并发分流管梗阻及颅内感染,无过度分流.术后3~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全组患者恢复良好18例(69.2%),中残6例(23.1%),重残或植物生存2例(7.7%),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CT有12例患者脑室较术前明显缩小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同期行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未增加手术并发症,且同期手术可减少手术次数,减轻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脑挫裂伤患者血浆水平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进行动态检测,探讨两者在脑挫裂伤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收集脑挫裂伤患者及对照组住院3d及7d的血浆标本,运用ELISA方法分别进行ET-1、CGRP水平的检测.结果 脑挫裂伤患者住院3d的ET-1是(23.2士10.0) pg/mL,比对照组[(14.2±3.2) 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挫裂伤组患者住院7d的ET-1水平有所下降,为(19.7±4.5) pg/mL,比对照组[(13.4±3.4) 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挫裂伤组患者住院3d的CGRP水平是(14.9±9.8) pg/mL,比对照组[(7.5±2.3) 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挫裂伤组患者住院7d的CGRP水平下降至(11.0±5.5)pg/mL,比对照组[(7.2±2.5) 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中ET-1和CGRP与脑挫裂伤进展过程存在一定关联性,对两者进行动态检测可能对脑挫裂伤患者预后评估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靶点定位穿刺路径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62例(79病椎)胸腰椎骨折患者行PVP,在CT引导下,测量标定穿刺靶点及靶区,分次注射骨水泥,采用V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28.5±5.5)min,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100%,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精准标定靶点及靶区,能避免穿刺损伤及骨水泥渗漏,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