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9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中药学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灵活多变,学者常感到难学、难记。笔者经过长期教、医、研的反复实践认为,要提高中药学的学习质量,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紧紧抓住中药学的重点,加深理解,以主带次;二是学习方法要得当,寻求特点,讲究巧记。下面笔者结合教材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由桂枝、炙甘草、龙骨、煅牡蛎四药组成,故名。本方出自《伤寒论》,其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历代医家多数认为,本方是治太阳病误火劫津复下、重伤心阳。以致心阳虚损而烦躁惊悸之主方。然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用本方治疗郁怒伤肝、肝胃气逆所敛之顽固性呃逆、呕叶、嗳气等多例,无一不效。兹将典型病例三则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3.
11.为什么说苍术可用治内外表里诸湿证? 答:苍术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辛香发散,苦温燥湿,气香化湿,以治湿为用。善通行而发散,为发散“阳明湿淫”之要药。李杲“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泔浸火炒,能出汗。”刘完素“苍术能除湿发汗”。可见苍术有发散除湿之功,湿邪侵淫者可以用之。如瘴气时疫,霍乱吐泻,可与藿香、厚朴配伍;伤风外感、痹证身痛可与细辛、白芷等同用;湿滞热壅、  相似文献   
4.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证的药物,为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配伍的方剂,为祛湿刑。祛湿药属“燥剂”之列。即李时珍云:“湿去则燥,故谓之燥。”然湿邪有内外之别,湿证有表里之异,湿又常与它邪相合而为患,故湿证范围广泛,证候复杂。如:《目经大成·因湿》云:“元气虚,湿邪入,入肺湿病生;入脾肺胀成;入肝身痛风湿搏;入肾体重寒湿落;久湿入心变湿热,乃发肿痛与痃疟;湿淫肠胃为濡泄;湿阻气血倦怠绝;湿在皮肤则顽麻;强硬不仁居经脉;湿邪上淤眼弦烂,或胀微疼眵不彻。”故祛湿方药种类繁多。笔者试从发散外湿和祛除内湿入手,分析归纳祛湿药的功用特点,以期对其临床施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三、中药的性能〔大纲要求〕掌握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明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的概念,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根据各节内容,分别要求如下。 1.掌握药物四气与五味的作用,以及气与味的综合作用。 2.掌握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3.掌握归经理论。 4.掌握应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重点内容〕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具有的特性及由此特性而产生的功能。一切疾病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6.
本刊从本期起,将按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辅导《中药学》,请注意阅读。总论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的发畏〔大纲要求〕明确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本草著作以及解放以来中药事业的发展概祝。〔盆点内容〕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  相似文献   
7.
竹叶,又名淡竹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ex Rendle的叶片。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通常栽植于庭园之中,叶呈狭披针形,色深绿质薄而脆。宜随时采鲜叶入药。如清晨采摘初出卷而未放之幼叶入药。习称竹叶卷心,或竹卷心。陶弘景将竹叶分为(?)竹叶、淡竹叶、苦竹叶。《本草备要》云:“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最良;(?)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叶大,笋味苦。入药,惟  相似文献   
8.
1.应如何理解苦味药的“坚阴”作用?“坚阴”可理解为使阴液坚强起来,但不是甘味药的直接补阴作用,故类似于补,但又非同于补。《内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本草备要》云“苦能泄热而坚阴,泻中有补也”,  相似文献   
9.
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运用五味来辨识药物的性能是中药具体应用的一大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在五味之中,作用之广,囊括药物之多,皆以苦味为首。可见,苦味的重要地位。笔者试从中药的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苦味作用的阴阳属性。苦味的作用,渊薮于《内经》之中尚简,理论之整理、深化于唐后。如王冰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皆自然之气也。然辛味苦味,匪唯坚散而已。辛亦能润能散,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