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Peg-IFNα-2b治疗HBsAg不同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6月-2022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3例,根据其HBsAg表面抗原的水平进行分组,分为A组,HBsAg≤20 IU?mL-1,n=17;B组,20 IU?mL-1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D-乳酸(D-lactic acid, D-LA)水平,探究二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3年1月在邯郸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6例作为试验组,体检健康人员13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AIMS65评分和生化指标,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LDH、D-LA水平。根据入院后30 d内存活情况,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存活组194例,死亡组22例。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LDH与D-LA水平的相关性,影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后30 d内死亡的因素,血清LDH和D-LA水平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后30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清LDH、D-L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AIMS65评分、血清LDH、D-LA水平显著升高,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LDH与D-LA水平呈正相...  相似文献   
4.
运用PC机与8051型单片机串行通讯,实现了足疗时足底穴位调节的自动化和刺激量可视化,从而克服了目前市场上手动调节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S麻痹,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每个季节交换之时是本病的多发时节。到目前为止,本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处理的正确与否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共治护面神经麻痹67例,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抢救乌头碱中毒的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的救治方法,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救治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乌头碱中毒患者全部治愈。结论及时明确的诊断,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早期、适量使用654-2解除乌头碱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探讨190例应用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制作宣教卡片,面对面进行咨询指导,对接受Leep刀治疗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190例接受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宫颈狭窄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达100%。结论:对Leep刀治疗宫颈病变的患者有针对性地施行护理与宣教指导,能有效地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红霉素对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卡介菌多糖核酸组43例和红霉组39例。卡介菌多糖核酸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入胸膜腔进行胸膜硬化治疗;红霉素组采用红霉素注入胸膜腔进行胸膜硬化治疗,每周1次。4周后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卡介菌多糖核酸组总有效率为72.1%,红霉素组总有效率为74.4%,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介菌多糖核酸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0%低于红霉素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红霉素相近,但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医学物理学实验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实验课之一,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很重要,为此笔者在2008年6月针对2008级在校的医学各专业学习医学物理学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伊匹单抗对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设置索拉非尼组、伊匹单抗组及联合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5、10、15、20μmol/L)、伊匹单抗(5、10、15、20μmol/L)及两药联合(10μmol/L索拉非尼+10μmol/L伊匹单抗)处理肝癌HepG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Raf-1、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p-MEK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p-ERK1)蛋白表达量。结果不同浓度索拉非尼、伊匹单抗处理HepG2细胞,随着浓度增加,细胞吸光度值及增殖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索拉非尼组、10μmol/L伊匹单抗组以及联合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49.83±0.4)%、(45.53±0.8)%、(33.57±0.9)%,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0μmol/L索拉非尼组、10μmol/L伊匹单抗组比较,联合组细胞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凋亡率均明显提高,Raf-1、p-MEK1、p-ERK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索拉非尼及伊匹单抗均能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与侵袭,与抑制Raf-1/MEK1/ERK1信号通路有关,且联合给药优于单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