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亚综合征亦称为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或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reutzfeldt-Jakob,CJD)是由朊蛋白感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可传播性疾病,临床比较少见。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CJD病例国内鲜有报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科近期收治1例合并PRES的CJD。  相似文献   
2.
达原饮是治疗湿邪伏于膜原证的代表方,首载于《温疫论》,为明代医家吴又可创制的治疫名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邪郁肺证的治疗中亦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基于“中华医典(V5.0)”软件及“中医古籍数据库”“国医典藏”数据库,以“达原饮”“达原散”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古籍原文进行标引整理、统计分析及考证,对“达原饮”从组成剂量、药味基原炮制、功能主治、制法服法及现代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古今文献收集与分析,以期为达原饮的现代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依据。结果发现组成上,多数医籍依照原方药物组成,部分医籍在“芍药”“草果”两味药的记载有区别;剂量上,总体变化不大,差异主要见于“草果”一味药;炮制上,历代文献记载本方组成药味均未明确特殊炮制要求,建议生品入药;制服法上,历代医籍大多遵原书,部分医籍记载以生姜为引,部分医籍在煎煮水量及服药时间上有变化;功效主治上,原书记载达原饮“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后历代医籍记载治疗疾病包括“瘟疫”“疫疟”“温疫”“时疫”等,主治主要围绕“疫病”,以邪伏膜原为病机,以发热为表现的各类疾病;临床应用上,古代医家多以“发热”“舌上白苔如积粉”为本方应用的重要指征,现代医家将达原饮广泛运用于发热及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疾病及皮肤病、儿科疾病,同时对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3.
4.
<正>在脑血管病研究进展中,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而凋亡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线粒体作为细胞内能量产生和代谢的中心,与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关于线粒体参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方剂中治疗阴虚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以阴虚为基础证候疾病的辨治施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已上市经典名方数据库”,筛选治疗阴虚证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寻找核心组方。采用MATLAB进行中药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柿叶中黄酮类提取物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行为学、脑内氧化应激及炎性机制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D-gal组)、柿叶黄酮低剂量组(D-gal+F40组)、柿叶黄酮高剂量组(D-gal+F80组)。D-gal组及柿叶黄酮治疗组于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 mg·kg-1·d-1,连续用药60天建立衰老模型,D-gal+F40组和D-gal+F80组分别以40、80 mg·kg-1·d-1 的柿叶黄酮提取物灌胃干预。NC组与D-gal组以同样方法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及穿越平台次数;试剂盒测定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的表达。结果  与NC组相比,D-gal组衰老小鼠EL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脑内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D-gal+F40组和D-gal+F80组较D-gal组EL明显降低、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脑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同时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减少。结论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明显改善亚急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脑内炎症水平,具有延缓脑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秦艽汤是治疗中风的常用经典方剂,出自刘完素所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及独活16味药组成。历代医家对该方的组方原理及主治中风属于“内风”还是“外风”存在争议,该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记载大秦艽汤主治的相关古今文献,厘清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证治源流。刘完素原著辨析大秦艽汤为治疗“内风”之方,方中秦艽、羌活、独活等风药可宣通郁滞,开通玄府,使气血经络畅行,而后世受“外风”思想影响,认为该方为治“外风”方剂。古代医家逐步补充了大秦艽汤主治中风所见口眼?斜、半身作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并将大秦艽汤扩展用于筋燥、瘛疭、痉证、痹证等疾病;现代医家对本方病机的阐述仍以“外风”立论为主,为经络空虚、风邪入中,功效为疏风清热、养血活血。临床上多将大秦艽汤用于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血管疾病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可用于风湿免疫系统的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皮肤性疾病等,以上分析结果将为经典名方大秦艽汤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消化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东莞市麻涌医院接受治疗的2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n=12)和观察组(n=13)。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技术诊断、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消化道内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两组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诊断的影像质量上:观察组患者的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消化内镜技术的内镜影像质量更高,疗效更加确切,可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桃核承气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系统梳理桃核承气汤的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对其出处、组成、基原与炮制要求、剂量、制法用法、功能主治等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发现桃核承气汤主要在药物基原、饮片炮制及药物剂量折算等方面存在疑义。在充分文献考证基础上,考虑经典名方制剂开发实际需求及现代临床实践使用习惯,该研究建议桃仁选用桃Prunus persica或山桃P. davidiana 的干燥成熟种子,桂枝选用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嫩枝,甘草选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蜜炙用,大黄选用大黄Rheum palmatum或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 offìcinale生用,芒硝选用硫酸盐类矿物芒硝;药物用量方面,直接以汉代度量衡折算用量较大,结合现代临床常用剂量按桂枝6 g、芒硝6 g、甘草6 g、大黄12 g进行折算,桃仁的质量根据实测确定,制法服法为将药物置于锅中,加入水1 400 mL,加热煮取药液500 mL,滤除药渣后加入芒硝,再将汤剂微微煮沸即可。饭前温服100 mL左右,一日3次。该方古籍记载主治太阳表证已解,热入膀胱、蓄结于里之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便秘及慢性肾衰等疾病。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历史悠久、卷帙浩繁,但论述较为分散,知识混杂多样。知识图谱具有知识语义化、数据易关联、易扩充的特征,因而逐渐成为中医药知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为有利于更好地运用知识图谱传承发展中医药知识,文章在简述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构建与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从本体技术和分词、实体识别、关系抽取等3种知识抽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在该领域中的研究应用概况、规律与特点。文章还从知识图谱存储关系型知识的角度出发归纳了中医药领域对该类知识的应用方向及关键技术。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总结,探讨了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