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1.
王坤根教授系浙江省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省首届国医名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诊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以诊治消化、心血管疾病及肿瘤见长。笔者有幸跟随王坤根教授学习,现总结王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PLGC)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坤根教授从五脏论治黄褐斑的经验。王坤根教授认为,黄褐斑的病机是五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异常,面部肌肤失于濡养,日久出现色素性沉着。主张从五脏论治:从肝论治,平衡阴阳,气血同治;从脾论治,健脾益气,养血美颜;从肾论治,精血同源,补肾填精;从肺论治,调畅气机,表病里治;从心论治,宁心安神,养血活血。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一则以主证为要,兼顾他证,以此选方用药;二则对患者精神情志影响较大,疏肝理气应贯穿始终。总体治法为:五脏论治,气血同治,理气为要,以血为本,养颜消斑。  相似文献   
3.
何慧  蔡利军  施易辉  芮晓薇 《浙江医学》2021,43(17):1931-1934
近年来,肠系膜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器官备受关注,它在消化道疾病的进展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有待探究。不少研究发现肠系膜的病理效应可能在炎症性肠病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肠系膜的一些异常改变可能促进炎症发展。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常见的一种亚型,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但免疫机制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肠系膜在系统解剖和病理改变上与CD关系密切,对评估CD的活动性复发以及临床诊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结合相关研究,本文将从肠系膜的解剖、肠系膜改变、CD的活动性评估、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王坤根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浙江省中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王坤根教授门诊且通过胃镜病理报告诊断为胃癌前病变的病例。建立方剂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别从频数、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处理方法得出结论。结果 共获得门诊病例130例,获取首诊方剂130首,涉及中药132种,其中频次>20次的中药有25味,用药以苦寒为主,多归脾、胃、肝经。从关联规则获得核心组方为柴胡、郁金、半夏、陈皮、茯苓、蒲公英、黄连,从熵聚类共获得新处方4个。结论 王坤根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核心药物为柴胡、郁金、半夏、陈皮、茯苓、蒲公英、黄连,主要以疏肝清热、理气和胃、燥湿化痰为治则治疗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王坤根从事中医药工作50余年来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对于应用汤剂治疗慢性胆囊炎有着独到的见解.王师认为慢性胆囊炎病位明确在胆,同肝、脾、胃密切相关,并将证型分为肝胆气滞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阴不足证等5个证型,遣方用药遵循疏肝理气、通降气机、和解少阳、补虚柔肝、利胆排石的原则,效果斐然.现以验案举隅的形式阐述了王坤根辨证论治慢性胆囊炎的过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作为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胃癌密切相关。LGIN患者是否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仍存在争议,该文报道1例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患者,其中1处病灶多次病理活组织检查均为LGIN,2处病灶分次行ESD治疗,2次治疗间隔3个月,术后病理提示2处病灶均为腺癌且浸润深度均为黏膜下层(SM1),第2处...  相似文献   
7.
王坤根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50余载,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都有相当的临床实践经验,尤以诊治消化系统见长。王坤根教授认为:PLGC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应将扶正摆于首要位置,兼以去邪护膜,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饮食习惯及情志调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GC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型分布与血清PG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GC高风险患者1066例,根据内镜病理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组7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组209例、胃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stomach,GIN)组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stomach,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stomach,HGIN)共90例、GC组49例。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PGⅠ/PGⅡratio,PGR)差异,并对其中339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估。[结果]CNAG组PGⅠ水平最高,CAG组最低,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GC组PGⅡ水平最高,其次是CNAG组、CAG组和GIN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NAG组PGR最高,其次是GIN组、CAG组和G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GIN组PGⅠ、PGR高于HG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1)。将PGⅠ≤70μg·L-1且PGR≤7定义为PG阳性,与CNAG组比较,CAG、GIN、GC组PG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2.44%(26/209)、15.56%(14/90)、36.37%(1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其中339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肝胃气滞证(110例)、肝胃郁热证(79例)、脾胃湿热证(24例)、脾胃虚弱证(35例)、胃络瘀血证(32例)、胃阴不足证(59例),以肝胃气滞证与肝胃郁热证较多(共占55.75%);胃络瘀血证PGⅠ及PGⅡ水平最低,与除胃阴不足证外的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络瘀血证PGR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组间不同证型患者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GC高风险人群的PG水平有差异,PG检查对于胃癌前病变的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与PG水平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PG阳性和(或)胃络瘀血证将成为GC高风险人群筛查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中药外治预防消化道肿瘤中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07月16日,收集消化道肿瘤中有关中药外治预防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1项研究,共1646例患者,其中中药外治组829例,对照组817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安慰剂组相比,中药外治显著降低了周围神经毒性的总发生率(RR=0.59, 95%CI:[0.52, 0.66], P<0.00001)和严重神经毒性的发生率 (RR=0.38,95%CI:[0.31, 0.45], P<0.00001)。与西药组相比,中药外治联合西药有效预防了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RR=0.47, 95%CI:[0.32, 0.70], P=0.0002)和严重神经毒性的发生(RR=0.23,95%CI:[0.09, 0.59], P=0.002)。不论奥沙利铂使用剂量为130-135mg/m2或80-85mg/m2时,中药外治显著减轻了周围神经毒性的总发生率(RR=0.56,95%CI:[0.49, 0.64],P<0.00001)、(RR=0.57,95%CI[0.48, 0.68], P<0.00001)和严重神经毒性的发生率 (RR=0.40,95%CI:[0.31, 0.52], P<0.00001)、(RR=0.32,95%CI:[0.22, 0.46], P<0.00001)。结论 中药外治可有效预防消化道肿瘤中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且不论奥沙利铂的给药剂量是130-135mg/m2或80-85mg/m2,均不影响结果的一致性。但由于纳入分析的临床试验质量不高,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