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骨质疏松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骨折作为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质疏松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有很多,但偏重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而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研究较少。目前,市场上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也往往针对椎体骨折,而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可用药物较少。WNT信号通路在预防骨质疏松骨折方面的研究较多,WNT16作为WNT家族中新成员,是调控骨皮质的关键因子,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关键原因在于骨皮质变薄,因此,WNT16可能是预防非椎体骨折的潜在靶标。本文主要通过总结近期关于WNT16在骨质疏松骨折上的研究,探讨WNT16在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预防上所起的作用,为临床预防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提供参考,以及为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逐渐降低,骨微观结构遭到破坏,甚至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骨折是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中医古籍中并无骨质疏松这一病名的记载,医家多将其归入“骨痿”范畴[1]。骨折的发生不会出现在骨痿的早期,而是随着病情加重,骨量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以往对于骨痿病机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脏腑虚衰及瘀血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2-3],但在实际临床中患者所表现的症状更为复杂且严重。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骨痿病机的认识,笔者提出“内毒入骨”这一新的理解,从“内毒”论治骨痿以拓展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肝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 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4 例肝肾阴虚型PMOP 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贴敷组及常规治疗组各52 例。穴位贴敷组有2 例失访,实际纳入50 例;常规治疗组1 例因个人原因退出试验,实际纳入51 例。常规治疗组给予盖三淳与钙尔奇D300 联合治疗,穴位贴敷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比较2 组治疗6 个月骨密度(BMD) 值、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 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 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 组BMD 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常规治疗组BMD 水平高于穴位贴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贴敷组腰背疼痛、腰膝酸软及步履困难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腰膝酸软及步履艰难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穴位贴敷组腰背疼痛及步履艰难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穴位贴敷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OD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穴位贴敷组SF-36 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ODI 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肝肾阴虚型PMOP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缓解作用,可缓解腰背部的疼痛感,改善其功能障碍,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诱导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现已在临床上被逐步重视。从中医角度看,根据《黄帝内经》中"壮火食气"的理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过用具有温热、刚烈性质的糖皮质激素,使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受损,不能濡养筋骨,骨失濡养则发为骨质疏松症。笔者对GIOP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从"少火生气"理论出发,讨论了GIOP的治则与分期辨证论治,为临床认识和治疗GIOP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温经方干预原发Ⅰ型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完成注册(No.ChiCTR200034867)。将1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基础用药组、唑来膦酸组和益气温经方组,每组各60例。基础用药组予口服碳酸钙D3片(每日1次,每次1片)和骨化三醇胶囊(每日2次,每次1粒)治疗;唑来膦酸组予基础用药及唑来膦酸(唑来膦酸每年1次,每次5 mg);益气温经方组予基础用药、唑来膦酸及益气温经方(中药每日2次,每次1袋)。4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停药1个月),试验期间共9个疗程。试验观察治疗前后3、6、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腰背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比较治疗前后1、2、3年的骨密度、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骨折率。结果试验过程中,基础用药组脱落7例,唑来膦酸组脱落5例,益气温经组脱落4例,最终有164例患者完成试验。(1)VAS疼痛评分量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3、6、12个月后基础用药组、唑来膦酸组及益气温经组VAS均下降(P<0.01);治疗3个月后,与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VAS评分降低(P<0.05);治疗6、12个月后,与唑来膦酸组、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VAS评分降低(P<0.05,P<0.01)。(2)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益气温经组Tinetti评分上升(P<0.05);治疗12个月后唑来膦酸组、益气温经组Tinetti评分均上升(P<0.01);治疗6、12个月后,与唑来膦酸组、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评分更高(P<0.05,P<0.01)。(3)腰背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6、12个月后益气温经组腰背肌、股四头肌肌力上升(P<0.01,P<0.05)。治疗6个月后,与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腰背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更高(P<0.05);治疗12个月后,与唑来膦酸组、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腰背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更高(P<0.05)。(4)骨密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1、2年后,唑来膦酸组与益气温经组骨密度均上升(P<0.05);治疗3年后基础用药组骨密度下降,唑来膦酸组和益气温经组上升(P=0.008,P<0.01)。治疗1年后,与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骨密度更高(P=0.01);治疗2年后,与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骨密度更高(P<0.01);治疗3年后,与唑来膦酸组、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骨密度更高(P=0.026,P<0.01)。(5)骨代谢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1、2、3年后唑来膦酸组和益气温经组β-CTX和PINP水平下降(P<0.01,P<0.05)。治疗1年和2年后,与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β-CTX更低(P=0.026,P=0.001);治疗3年后,与唑来膦酸组和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β-CTX更低(P=0.048,P<0.01)。治疗2年后,与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PINP降低(P=0.012);治疗3年后,与唑来膦酸组比较,益气温经组PINP升高(P=0.046),与基础用药组比较,益气温经组PINP降低(P=0.025)。(6)骨折率:治疗第2年内和治疗3年后总计,3组总体骨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8,P=0.02;χ^(2)=6.275,P=0.043),益气温经组与基础用药组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基础用药和唑来膦酸联合益气温经方使用,都能提升骨密度、降低β-CTX、PINP、疼痛情况和骨折率,但后者疗效更优;唑来膦酸联合基础用药可以改善下肢平衡及肌力,但联合益气温经方使用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