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为进一步了解住院患者传染性病原学标志物的感染率,以预防和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和院内感染,笔者对金湖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和梅毒抗体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前后对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体积(MPV)的影响。方法以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相关参数(PLT、MPV),以GOD法测定血糖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糖水平控制前后均对PLT与MPV产生影响,且控制前较为显著。结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及平均体积均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等的变化,来探讨其与疾病机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5月内分泌科和肾脏科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的住院患者共79例,根据病情分为四组:糖尿病视合并网膜病变组17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3/4期)组25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组22例,糖尿病合并心肌病变组15例;另选我院同期进行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NC)组。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性别、年龄、PLT、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T活性中,四组患者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组与心肌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g)含量中,四组患者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中,四组患者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组与神经系统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病组与心肌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活性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基层医院,有助于筛查糖尿病患者潜在微血管病变的危险人群,提前进行预防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癌患者有关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贝克曼库尔特HM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102例肝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肝癌患者Plt、MPV、PCT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PDW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对评估肝损害的程度、监测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及其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组42例,出血性脑卒中组34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DP)、血小板计数(PLT)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出血性脑卒中组的D-D、FIB、FDP水平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AT-Ⅲ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卒中组与缺血性脑卒中组检测指标比较,APTT、D-D、FDP、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提示,D-D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较高,APTT、FIB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相对较低。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发展密切相关,应加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方面的监测,可及时鉴别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肾性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与输注新鲜全血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对63例肾性贫血患者分别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全血前后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检测结果分析.结果 各种肾性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全血前、后,各项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性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可取代输注新鲜全血,从而有利于成份血的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所有无偿献血者的血样进行输血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用赖氏法和紫外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TP)等可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结果淮安地区无偿献血检测不合格率2007~2009年3年分别为4.24%、3.01%、2.56%,其中ALT占52%、HBsAg占30%、抗-HCV占2.8%、抗-TP占11.2%、抗-HIV占4%、梅毒占20.0%。市站与各分站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5,P<0.05)。结论加强无偿献血者的健康咨询以及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展变化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 AS 患者,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6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并根据CT 检测的冠状动脉斑块结果将92例 AS 患者进一步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亚组、不稳定斑块亚组;另外选择42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3项指标水平。结果 SAP 组和 ACS 组血中 hs‐CRP 、D‐D 、Hcy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CS组血中 hs‐CRP 、D‐D 、Hcy 水平均明显高于 SAP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 hs‐CRP 、D‐D 、Hcy 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亚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S 患者3项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 hs‐CRP 、Hcy 和血浆 D‐D 浓度与 AS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 AS 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联合检测血液D-二聚体(D-D),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和超敏肌钙蛋白Ⅰ(TropⅠ)三项指标在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中的鉴别意义。方法以急性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急诊患者109例,入院后立即静脉采血检测,经确诊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8例、急性肺动脉梗死(APE)组28例和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组23例,同时随机分为联合检查组和常规检查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0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三组患者基本资料,D-D,NT-proBNP和TropⅠ水平值,联合检查组和常规检查组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差异。结果 AMI,APE和AAD三组间年龄、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和血CK-MB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D-D,NT-proBNP,Trop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D-D值与AMI组比较,APE组和AA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NT-proBNP值与APE组比较,AMI组和A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TropⅠ值与AMI组比较,APE组和A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检测D-D,NTproBNP,TropⅠ三种标志物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初步诊断准确率可达95.4%,而常规的心电图、血细胞检测、电解质及心肌酶谱等诊断胸痛患者,其准确率仅为89.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胸痛症患者,联合检测D-D,NT-proBNP和TropⅠ并结合病史能够有效的帮助医生进行快速、准确地作出早期诊断,从而减少误诊,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对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危急值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并召开临床协调会,共同商定适合不同科室的门急诊危急值标准。结果共报告危急值667例次,占总例数的1.92%(667/34 675)。其中WBC危急值538例次,占80.59%;Hb危急值9例次,占1.29%;PLT计数危急值120例次,占18.11%。报告危急值前3位的科室为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分别占45.75%、16.84%、10.71%。结论按临床不同科室的需求调整WBC、Hb、PLT的危急值,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