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中医学发展的长河中,自古迄今,出现了不少的女医家。现将古今有影响的女中医,择要介绍如下。1 素女 传说是上古时(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位女医家,对脉诊极有研究,写有《素女脉诀》,是用来诊断病证的书。它与《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经》合称之为“三世之书”。但《素女脉诀》早已失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素女养生要方》、《素女秘道经》、《素女方》等书,后世未见。2 义女句 有人说义女句姓王,西汉时医家,河东(今山东省郓城、闻喜一带)人,是我国第一个女侍医(即太医,或称御医)。 义女句医术精湛,尤擅长妇科、儿科,名震朝…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文字古奥,义理精深,要学好它,宜善择注释本。文章从诸多《伤寒论》注解本中,推介了6种版本,对其特点、所长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半夏厚朴汤 ,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由半夏一升 (9g) ,厚朴三两 (12 g) ,茯苓四两(12 g) ,干苏叶二两 (6 g) ,生姜五两 (9g) ,共 5味药所组成。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分温四服 ,日三夜一服。主治气滞痰凝 ,咽中如有炙脔 (肉块 ) ,咯之不出 ,吞之不下 ,舌苔白滑 ,脉弦滑。方中半夏辛温体滑 ,化痰降逆 ;厚朴辛苦性温 ,行气散结 ;苏叶宣气开郁 ;茯苓渗利痰浊 ;生姜化痰散逆。共奏化痰降气 ,开郁散结之功。《金匮方歌括》元犀按云 :“方中半夏降逆气 ;厚朴解结气 ;茯苓消痰 ;尤妙以生姜通神明 ,助正祛邪 ;以紫苏之辛香 ,用散其…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金元四大医家的学术思想 ,指出金元四大家之理论虽各有侧重点 ,但也不是一概偏重于某一方面。在通读原著时 ,应注意克服学术上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诗谓:“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当农历五月,南风吹拂,石榴花逐渐开放,红妍如火,日光照射,璀璨夺目,结子枝间,令人望之赞美不已。 石榴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原生长于亚洲西部地区,经汉代张骞带入我国。宋代《本草图经》说:“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是也”。经过历代培植,品种渐  相似文献   
6.
7.
下淤血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淤血汤方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由大黄、桃仁、(庶虫)虫三味药组成。现多改为汤剂。主治妇人产后,干血凝着于脐下,小腹刺痛,按之有块,或经水不利,舌边紫黯,脉弦涩。方中以大黄攻逐淤血,桃仁活血祛淤,(庶虫)虫锐利破淤,走窜通络。共奏破血逐淤,散结通络之功。笔者运用本方治疗淤血凝结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正>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不适的一种常见病证,病因颇为复杂,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仅就头痛从肝论治作以简述,就正于同道。1.肝火(?)窍:证见头部胀痛,多在巅顶,或在一侧,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平肝宣郁,泄火熄风,方选自拟钩菊青箱饮加减:钩藤、夏枯草、白菊花、青箱子、金铃子、山栀子各9克.生牡蛎24克,丹参12克,苦丁茶6克。2.肝肾阴虚:证见头痛多发于两侧或巅顶。眩晕耳鸣,心烦少寐,口苦,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宜滋阴潜阳、清肝熄风,方选建瓴汤加减。3.肝血不足:证见头痛、眩晕,或遇劳加剧,心烦不寐、神疲乏力,唇色淡白,舌淡苔薄,脉弦细。治宜养血柔肝、熄风清脑,方用养血胜风汤(见《医醇剩义》)。4.肝经风痰:证见头部胀痛,重而昏蒙,咯痰或呕吐痰涎,胸脘痞闷,口苦,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治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方用自拟钩牡萎夏、  相似文献   
9.
黄疸证治     
黄疸,又称黄瘅,是指身目悉黄,小便短赤为其特征的一种疾病。诚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谓:“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沈绍九医话》云:“凡全身面目小便皆黄称黄疸。”古人对黄疸的成因论述很多,一言蔽之,乃湿热熏蒸肝胆所致。其发病机理,如外感湿热时邪,伏暑未解,郁而不达;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遏中焦,浸淫肝胆,胆液不得下泄,溢于肌肤而发黄。亦有劳倦内伤,中阳不足,湿从寒化,胆液受阻,疏泄不利,渐渍肌肤而成阴黄者。《临证指南医案》按云:“阳  相似文献   
10.
腰痛证治     
腰痛是临床常见痛证之一,可发生于腰部的一侧或两侧。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又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带脉环绕腰部。督脉“并于脊里”,络肾。因此,腰痛与足太阳经、督脉、带脉亦有关系。腰痛的原因很多,但总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感受风寒,涉水冒雨,坐卧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