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中药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的作用。方法选择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硫辛酸注射液及七叶皂苷纳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自拟的祛湿通脉方颗粒剂口服,于治疗后第1、3、7、14天对症状积分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治疗后第3、7、14天观察组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7天观察组TNF-α浓度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3天观察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使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失败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使用NPWT治疗的58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1个疗程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疗效,将治疗无效者纳入失败组,将治疗有效、显效、临床痊愈者纳入成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创面和全身相关指标,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糖尿病足创面NPWT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580例患者中,36例治疗失败,失败原因以创面感染加重为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踝肱指数0.3、创面感染分级≥3级、创面有活动性出血、创面内肉芽组织覆盖率25%、创面皮肤恶变是糖尿病足创面NPWT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在应用NPWT治疗前应对创面的缺血程度、感染程度、清创程度及患者全身状态做精细评估,并对创面床做相应准备,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检索从《刘涓子鬼遗方》至《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间的中医古籍中,涉及外治法中"溻法""渍法""溻渍法"的所有内容,从定义、适应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主要方剂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其中涉及"溻法""渍法""溻渍法"的记录共133处。溻渍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门类,适合已溃、未溃各个阶段的急、慢性创面,尤其在慢性创面的诊疗中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中晚期肝细胞癌(HCC)因失去手术机会常采用多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方式。随着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发现125I粒子对于中晚期HCC的肝内病灶、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病灶等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关PD-1、CTLA-4、TIM-3等ICI治疗中晚期HCC的研究也日趋完善。二者联合在调节肿瘤微环境、更大程度激活免疫效应、降低肿瘤耐药性方面发挥了较大优势,尽管目前有关二者协同应用的报道较少,但其前景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对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34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中药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大隐静脉根部结扎、主干剥脱术,小腿部泡沫硬化剂(1%聚多卡醇)注射/腔内光灼闭术治疗,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天,后改用弹力袜3个月。中药组围手术期口服中药(自拟方),对照组不服中药。术后3天、1个月、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皮下瘀血、血栓性静脉炎、隐神经损伤、色素沉着、皮肤灼伤等并发症。结果:术后3天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均较低,仅对照组有1例术肢治疗前后周径差值大于1 cm。中药组疼痛1~3分6例,4~5分9例,6~10分2例均少于对照组10例、11例、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血栓性浅静脉炎5例,对照组15例、P=0.10,色素沉着中药组4例,对照组12例,P=0.024,中药组具有明显优势,皮下淤血中药组20例,对照组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隐神经损伤和皮肤灼伤中药组例数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疼痛、皮下淤血、皮肤灼伤并发症两组均消失。术后3个月静脉彩超提示中药组深静脉返流通畅,对照组有1例术肢出现小腿部陈旧性血栓。结论:凉血通络法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