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胃泌素、胃动素的病情相关性并评价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69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26例,中期21例,晚期2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2例),并设立22例Child-PughA级肝硬化患者对照观察,检测内毒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观察中药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3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8.26%,各期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内毒素、血浆胃泌素、胃动素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各指标水平均值最高;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各期以及对照组ET、Gas、MTL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各期与对照组ET、Gas、MTL值比较,除早期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升高与肝损伤程度相关,其水平变化有助于肝衰竭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可有效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疗效与病情分期相关,早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生长抑素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因。我院于2000年3月~2005年3月应用生长抑紊治疗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内皮素(endothelin,ET)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的表达,探讨血糖对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首次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例,其中合并T2DM 18例,另取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例为对照,观察出血组肝储备能力(Child-Pugh评分)、出血年龄、出血方式(呕血率)、休克指数(shock index)、病情轻重程度及近期再出血率情况,并检测三组NO、ET、hsCRP及PCT水平。结果T2DM组与nonT2DM组出血方式均以呕血为主,近期再出血率T2DM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NO、ET、CRP、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VB)+T2DM组水平最高。结论高血糖是门静脉高压形成高危因素,可能与炎性相关的血管增殖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有较好效果,解毒、凉血活血、通腑泻热、利湿退黄等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药凉血解毒化瘀多渠道给药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脱落2例),治疗组43例(脱落1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化瘀中药口服并灌肠,疗程(45d)结束后比较2组总有效率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19%、显效率35.71%,对照组分别是53.66%、17.07%,2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各观察指标,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升高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凉血解毒化瘀多渠道给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较单纯西药治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乏力、腹胀不适症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是慢重肝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陈斌  王猛  张囡囡 《安徽医药》2021,25(9):1775-1779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正常肝细胞MIHA、肝细胞癌细胞SK-Hep1中HDAC3的表达;将si-NC组(转染si-NC)、si-HDAC3组(转染si-HDAC3)、si-HDAC3+DMSO组[转染si-HDAC3并用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si-HDAC3+MHY1485组[转染si-HDAC3并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MHY1485处理]用脂质体法转染至SK-Hep1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Akt激酶、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核糖体p70S6激酶蛋白(S6K1)、磷酸化核糖体p70S6激酶蛋白(p-S6K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MIHA(1.00±0.06)相比,肝细胞癌细胞SK-Hep1中HDAC3表达(4.38±0.34)显著上调(P<0.05).敲减HDAC3后,SK-He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得到明显下调,凋亡能力得到明显上调.有趣的是,敲减HDAC3后,SK-Hep1细胞中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Akt、4E-BP1、p-S6K1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并且激活mTOR信号通路可部分逆转敲减HDAC3对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调控作用.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 HDAC3可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TOR信号通路相关,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7.
张囡囡  李静  杨舒  曹忠书 《药学研究》2016,35(7):422-424
目的:探讨骨钙素(osteocalcin,OST)、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对肝癌并骨转移的预测作用及其伊班膦酸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肝癌并骨转移患者16例、肝癌并非骨转移患者22例及肝癌无转移患者20例,并予伊班磷酸钠治疗肝癌并骨转移组,检测各组及肝癌并骨转移治疗前、治疗28、56及84 d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各组间及治疗前后其差异。结果肝癌并骨转移组、肝癌非骨转移组、无转移组血清骨钙素水平分别为31.12±4.18、13.00±6.92、10.23±1.34,骨碱性磷酸酶分别为20.11±1.65、11.41±1.25、10.78±1.35,其中骨转移组骨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水平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可降低肝癌骨转移组骨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对肝癌并骨转移患者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可有效治疗骨转移瘤,机制可能与降低骨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护理理念和模式,它要求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时,能发现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将明确客观的、最新的、最科学的临床护理研究成果、护理人员自身的经验与患者的需求结合起来,以此作为主要依据实施护理决策,实现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其更具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1])。近年来,随着循证护理研究的深入,其优势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目前,我们国家临床中的  相似文献   
9.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当肠黏膜屏障破坏、外源性毒素入侵时,肝生物转化作用减弱,肝脏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药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治疗组28例,两组均采用基础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甘露消毒丹辨证加减、丹参粉针并中药灌肠,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1.43%(20/28),显效率39.29%(11/28),对照组分别为51.85%(14/27)、14.81%(4/27),两组比较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转氨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组在降低胆红素(TBil、DBil)及升高PTA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PDBil<0.01)。结论:中医药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更好的消退黄疸,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