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痞证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覆代赭汤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篇,原文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具有调补胃虚、和降胃气、化痰消痞之功,主治胃虚气逆痰阻之胃痞证。胃痞证是以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因饮食、情  相似文献   
2.
1 伏气化热,四时皆有,有常有变张锡纯论伏气化热,倡<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而有所发挥.他认为伏气化热四时皆有.春天发病者,多因冬天感受邪气,伏而化热,至春天阳气萌动化热而成温病,此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意.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胁下偏痛"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第1 5条 :“胁下偏痛 ,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讲义》释义为 :“这里的‘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 ,‘胁下偏痛’谓左胁下或右胁下痛 ,而非两胁下俱痛。”笔者经过 1 0多年临床实践 ,反复思考 ,借鉴同道们的研究成果 ,认为“胁下偏痛”,应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胁下偏痛”说明病位不在两胁 ,更不在胁上 ,而在胁下或胁下的偏前或偏后位置。若为“偏前痛”,当称为“腹痛”。所以“胁下偏痛”只能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假如“胁下…  相似文献   
4.
正颜汤是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的经验方 ,具有散风活络、化痰解痉的功效 ,是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剂。笔者近 3年来用该方加减治疗本病 1 2例 ,获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治疗方法1 .1 正颜汤组成 荆芥 1 0 g,防风 1 0 g,全蝎1 0 g,炙山甲 6g,白僵蚕 1 0 g,白附子 1 0 g,蜈蚣 3条 ,白芷 1 0 g,钩藤 2 0 g,粉葛 1 5g,桃仁 1 0 g,红花 1 0 g,川芎 1 0 g,菊花 1 0 g,生白芍 1 5g。1 .2 用法 上方每日 1剂 ,水煎 3次 ,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服下。服药同时用毛巾包裹药渣热敷患部 ,或用浓茶叶水调白芥子粉为稀糊状 ,在纱布上摊一薄层 ,贴…  相似文献   
5.
梳理历代本草学主要著作,对威灵仙的文献记载、功效以及药用植物的变迁进行研究。威灵仙最早见载于南北朝时期,唐以前应用并不广泛,直至宋元时期对威灵仙性味以及功效才有较全面认识,并沿用至今。随着唐宋时期文化中心的南移,威灵仙的药用植物也不断扩大。现今药典收载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  相似文献   
6.
<正>厚朴别名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紫油厚朴,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苦辛,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的功效。张仲景对厚朴的应用较为广泛,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269方中,应用厚朴的方有15个,现将其应用合理性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药饮片处方应付,是指临床调配中药处方时,对处方上书写的药名按规定付给不同规格的炮制品或生品.处方应付药物的正确与否对方剂的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凡中医处方的应付药物,在2005版<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该规定是河南省中医师处方用药名称、中药调剂人员执行应付范围的准则.然而,通过这次3县联合调查发现,该<规范>实施3年多来,尚有许多中药的处方实际给付与<规范>不符.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心肌炎为内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并诱导心肌免疫损伤有关,临床尚无特异疗法,一般多采用综合治疗。我们自2007年3月-2009年3月运用黄芪注射液佐治病毒性心肌炎30例,并设对照组20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我们自1995年3月~2003年6月自拟三金石龙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13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