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代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中提出代脉有两种:一是脾的正常脉象,二是止的意思。王叔和在《脉经》中论述代脉亦有两种体象:一是来数中止的歇止脉,二是止有定数的歇止脉;孙思邈观点与王叔和同。宋代崔紫虚则认为代脉是来缓中止的歇止脉,而元代滑伯仁只提代脉为歇止脉而不言其缓数与否。直至明代吴昆、李中梓才明确提出代脉为“止有常数”的歇止脉并为后世所宗。本文根据古今临床资料和现代临床教材,指出了现代脉学专著中对代脉主病论述的不妥之处,明确提出代脉主病有三:一是脏气衰微,二是洋地黄类药物中毒,三是可见于某些心包积液,即饮停心包证。  相似文献   
2.
对“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的理论提出质疑。根据个人的临床实践 ,结合临床病例提出邪气盛既能致实 ,亦能致虚 ;精气夺既能致虚 ,亦能产生虚实夹杂证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正> 《中医诊断学》(1984年11月出版)各中医院校已经开始使用了,该教材增添了大量的资料,内容丰富,对于提高《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的教学质量,无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该书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又就切诊部分谈点意见,以供参考。脉诊1.数脉与迟脉:《中诊》指出:数脉是“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  相似文献   
4.
本文复习了历代医家对代脉的体象和主病的不同论述,分析了目前中医院校所使用的《中医诊断学》论述代脉主病多与临床不符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证候的“转化”是指一种证候转变成为性质截然相反的另一种证候,后一种证候出现之后,前一种证候即随之消失。高校教材在八纲辨证虚实转化中所举的实证转虚; “高热、口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  相似文献   
6.
痰,饮,瘀同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正>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目前一般认为西医所说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即属于中医“悬饮”的范畴。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治疗该病而获效者杂志上屡有报道。然而就笔者临床观察,单纯使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之类祛痰逐饮药治疗,对于早期悬饮其有效率只是在10%左右,既便是对中、后期悬饮,其有效率也仅在50%上下。可是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在祛痰逐饮药中加入活血逐瘀药  相似文献   
8.
阳虚兼湿(痰)热证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虚则阴盛 ,阴盛则寒。阳虚之体 ,病邪内侵 ,又容易从阴化寒 ,故阳虚 ,以虚寒证、阳虚夹寒湿证为多见。然而据笔者临床观察 ,阳虚兼湿热或痰热证者亦非少见 ,现举隅如下。1 心阳虚痰热痹阻心脉证男 ,5 6岁。患冠心病心绞痛 7年。经常畏寒肢冷 ,心前区疼痛 ,服硝酸异山梨酯、双嘧达莫 (潘生丁 )、复方丹参片效果良好 ,近来饮酒较频 ,加之劳累 ,又觉心前区闷痛 ,日发作 2~ 3次 ,心慌 ,神疲乏力 ,口苦烦躁 ,咯痰黄稠 ,但仍畏寒肢冷 ,服上述药物效果不显而来诊。当时查体血压 1 7/1 2 k Pa,心率 87次 /min,患者面色白光白 ,体胖 ,心脏听诊 A…  相似文献   
9.
<正> 理论产生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征与修正,才能日臻完善。《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理论就是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应当指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与唾液蛋白含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患者及正常人,进行了唾液蛋白含量的测定,以研究中医辨证与唾液蛋白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本组共89例病人,男55例,女34例,年龄13~72岁。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四组,其中湿热组40例,阴虚组21例,阳虚组11例,气血两虚组17例。另有116例不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