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六君子汤治疗4-硝基喹啉-N-氧化物(4-nitroquinoline-N-oxide, 4NQO)诱导食管癌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选取35~45日龄小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六君子汤低浓度组、六君子汤中浓度组、六君子汤高浓度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自由饮用100μg·mL-1的4NQO溶液16周,构建食管癌小鼠模型。六君子汤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用药物质量分数为18.2、36.4、54.6 g·kg-1的定制饲料喂养,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脏器质量计算脏器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食管组织病理改变;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进行小鼠血清样本的代谢物采集,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脾脏、胃脏器指数明显降低,肺、食管、肾的脏器指数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六君子汤各浓度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HE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立足于宋元的政治、军事等历史条件,旨在探讨"温病学"自宋元之后骤然兴起的原因。方法通过研究文献的方法来研究"温病学"兴起的原因。结果 "温病学"自宋元之后逐渐兴起不止是气候变化以及瘟疫横行的原因,而且和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饮食等各方面条件有密切关系。结论 "温病学"的兴起是历史条件下各方面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当时以及现在人民病情的需要,是中医文化自《伤寒杂病论》之后的另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启膈散(QGS)对食管癌细胞TE-1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正常组和启膈散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差异基因的本体功能和信号通路。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QGS对TE-1细胞活性的影响。后续验证实验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TGF-β1+QGS组、TGF-β1+SB431542组。显微镜观察各实验组细胞形态,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果蝇母本抗生存因子2(Smad2)和果蝇母本抗生存因子7(Smad7) m 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E-Cadherin、Vimentin、p-Smad2/3、Smad2/3和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QGS组与空白组之间有1 487个差异基因,其中1 080个下调,407个上调,下调基因占差异基因的72.63...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以情绪持续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近几年来神经元自噬作为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被视为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而提出。相关研究综合表明,自噬不足或过度均会引起神经元损伤,抑郁症动物模型表现出神经元自噬激活或受抑两种状态,因此,神经元自噬可能是参与抑郁症发病的一把双刃剑。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郁脾虚密切相关,而中药对抑郁症神经元自噬的调节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调节神经元自噬的中药单体均具有保护神经或穿透血脑屏障的功能,而中药复方从其功效来看,多属于疏肝或健脾类方剂,与抑郁症的核心病机肝郁和脾虚相契合。从中医药对抑郁症模型神经元自噬的综合调节作用来看,其治疗抑郁症可能是多靶点、多通路和多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基于神经元自噬参与抑郁症的病理学和治疗的新证据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后期同类研究及中医药抗抑郁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六君子汤对食管癌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Fie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分为正常培养基组(正常培养)、肿瘤培养基组(30%食管癌EC-9706细胞株培养上清)、六君子汤组(30%六君汤干预食管癌EC-9706细胞株培养上清)。7天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80、CD86、CD1a;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刺激指数;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杀伤力,计算特异杀伤率;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IL-12)含量,Wester blot法检测STAT3及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培养基组比较,肿瘤培养基组树突状细胞表型CD80、CD86、CD1a降低,刺激指数及CTL的特异杀伤率降低,IL-12含量减少,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六君子汤组较肿瘤培养基组树突状细胞CD80、CD86、CD1a增加,刺激指数及CTL特异杀伤率升高,IL-12分泌增加,STAT3和p-STAT3蛋白减少(P<0.05)。结论六君子汤可通过影响食管癌细胞的微环境而使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免疫活性发生改变,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对食管癌细胞EC9706的生长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六君子汤对EC9706细胞的活性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系统检测细胞糖酵解速率和线粒体压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蛋白激酶B1(AKT1)mRNA相对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和AKT1/2/3蛋白相对表达。结果:六君子汤浓度为200、300、400μg/mL时可显著抑制EC9706细胞活性(P<0.01)。选定六君子汤150、200μg/mL用于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六君子汤可显著促进EC9706细胞凋亡(P<0.01),六君子汤200μg/mL可显著延长细胞S期,缩短G2/M期(P<0.05);糖酵解速率检测结果显示,六君子汤200μg/mL可显著抑制EC9706细胞的基础糖酵解、补偿糖酵解和糖酵解潜能(P<0.05);线粒体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六君子汤150μ...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能量代谢角度,研究常山水提醇沉物抗食管癌细胞EC9706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EC9706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食管癌EC9706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能量代谢检测系统检测药物对EC9706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常山水提醇沉物作用48 h后能有效抑制EC9706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P<0.01),可以有效促进细胞凋亡(P<0.05),将EC9706细胞阻滞于S期和G2/M期(P<0.05),并且明显抑制细胞糖酵解及线粒体代谢能力(P<0.01)。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常山水提醇沉物可能通过干预细胞周期、凋亡及能量代谢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大量临床和文献报道显示,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与肺、脾、肾密切相关,但目前对其之间的调节关系理解仍较为模糊,有待明晰.该文从现代医学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与中医肺、脾、肾的关系,中医"肺-脾-肾"轴的含义、功能、调节关系,"肺-脾-肾"轴与机体免疫稳态的联系,"肺-脾-肾"轴功能失调导致机体免疫紊乱的中医病机,以及基于"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本草类文献整理归纳分析,探讨调理三焦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能属性特点,为临床治疗三焦疾病遣方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三焦”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本草类中关于三焦的中药,筛选明确记载具有调节三焦功效的中药,采用Excel表格对纳入文献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统计各味中药出现的频数,并对其调节三焦功能、记载年代、功效、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初步归纳出具有调节三焦功能中药的特点。结果:共筛选出91味中药。其中,通行三焦之气的中药材共31味;通调三焦水道功能的中药共10味;清三焦之火的中药有28味;具有补三焦功效的中药共19味,包括补气药、补阴药、补阳药、安神药、固精缩尿药以及清热药;治疗三焦血病的中药3味,为硇砂、凌霄花、忍冬藤。记载调理三焦中药的文献以明清时期居多。从四气来看,治疗三焦病的中药药性以温性、寒性药为主。从五味来看,药味频次较高的分别是甘、苦、辛。从归经角度看,治疗三焦中药以肺、脾、肾、胃、肝、心经居多。调节三焦功能主要包括畅达三焦之气、清三焦火(热)、补三焦、通利三焦水道、治疗三焦血病。结论:以三焦为依据治疗疾病的文献以明清为主,调理三焦的中药在四气、五味、归...  相似文献   
10.
“三焦”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难经》,但其中对三焦的描述较模糊,定位、功能也说法各异。本文就近年来各个医家对三焦的理解和描述进行梳理总结,包括三焦的有形无形、三焦实质、结合西方医学对三焦的解读等。在总结的基础上,对三焦的形质进行评议,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文字角度、中医学角度到中西医结合、西医学角度等提出了新的见解,以期为三焦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