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高压氧(HBO)促醒颅脑损伤昏迷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营养神经、促醒、预防癫痫、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与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配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索山西省0~14岁儿童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疾病负担特征,为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北部)、太原市(中部)、运城市(南部)共7所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整群选取2008-2013年因非故意伤害住院的0~14岁儿童11 034名.通过回顾性查阅电子病历,收集住院儿童的一般情况、非故意伤害类型、转归情况、住院费用及相关费用等相关数据,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相应的疾病、经济负担指标.结果 不同非故意伤害的转归情况不同,其中交通事故(39.3%)、中毒伤害(25.0%)、跌伤(17.9%)是儿童因伤害致死的前3位原因.2008-2013年所有因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合计为1 024.66人年.不同类型非故意伤害儿童之间的DAL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P<0.01),因交通事故住院儿童的DALY(412.64人年)最高.因不同类型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F值分别为3 028.28,48.11,P值均<0.01).交通事故的人均总经济负担最高,为14 219.40元.结论 山西省因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的疾病、经济负担处于较高水平,交通事故是造成DALY损失及家庭经济负担的首位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肝癌患者行动脉介入栓塞以及灌注化疗术后给予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选择优质护理方式。对两组肝癌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 33%)低于对照组(90. 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完成肝癌动脉介入栓塞以及灌注化疗手术后选择优质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于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环境评分几方面获得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安全性,促进了肝癌患者的预后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高压氧(HBO)促醒颅脑损伤昏迷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颅脑损伤患者(GCS≤8)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营养神经、促醒、预防癫痫、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与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针灸配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内镜食管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狭窄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2例食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在内镜食管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以及胸骨疼痛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 00%(26/26),高于对照组的57. 69%(1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 31%(11/26),高于观察组的15. 38%(4/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内镜食管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狭窄期间,配合围术期护理,可明显提高支架植入成功率,减少胸骨疼痛等并发症,从而有利于食管狭窄患者的病情好转与恢复。  相似文献   
9.
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 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x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x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t值分别为6.99,6.78,8.0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学生儿童期各虐待因子与实施网络欺凌状况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0,0.11,0.05,10.08,0.06,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为预防网络欺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共3 9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行为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总体报告率为17.4%.男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各维度得分高于父母未离异的,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抑郁报告率为15.6%,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父母离异的大学生抑郁得分高于父母未离异的;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05,6.64,3.91,19.52,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隐匿身份欺凌均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40,0.36,0.46,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网络伪造欺诈、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欺凌形式均是大学生抑郁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89,0.38,0.38,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是抑郁情况严重性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互联网使用管理,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学校和家庭积极配合,对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