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切术治疗下颌磨牙大面积髓室底穿孔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室底穿孔是临床遇到的很棘手的问题,常可导致牙髓治疗失败和患牙拔除。作者通过半切术,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LGIC)治疗下颌磨牙大面积髓室底穿孔,试图找出治疗下颌磨牙大面积髓室底穿孔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根管预备 3种方法的优缺点并且进行叠加应用 ,观察其对根管治疗术适填率的影响。[方法 ]对 1 0名老年人口腔内的 1 5颗双尖牙进行根管预备 3种方法的叠加应用。 [结果 ]根管预备 3种方法的叠加应用使根管治疗术的适填率达 93.3%。[结论 ]根管预备 3种方法的叠加应用使根管治疗术的适填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保存了牙根 ,为医生下一步进行缺牙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后牙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疗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1例后牙牙髓炎进行了一次性根管治疗,且与81便后牙牙髓炎多次诊治法进行对照,观察治疗中及后1周内患者疼痛程度,及治疗后1-2年临床症状和X片的情况。结果:一次法与多次法成功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且一次法患者所随的疼痛程度轻于多次诊治法。因此,对于后牙牙髓炎的病例,可以采取一次性根管治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后小鼠肝组织内ET-1、NO含量变化,探究电针对小鼠肝脏血管活性物的影响以及电针不同穴位效应的差异。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电针足三里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经非穴组和对照组;各电针组电针30min和对照组不电针30min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内内皮素-1(ET-1)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肝组织内一氧化氮(NO)含量;分析比较各组肝组织内ET-1、NO含量水平的差异。结果: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水平为对照组>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曲泉组>电针足三里组;NO平均含量水平为电针足三里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经非穴组>对照组;电针曲泉组、电针非穴组、对照组肝组织内NO平均含量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电针非穴组、对照组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与电针足三里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组织内ET-1平均含量与电针曲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作用可使正常小鼠肝组织内NO含量增高,ET-1含量降低;这一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即电针足三里穴产生的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行为学以及胃肠动力指标对大鼠经脉不通证候模型进行评价,为探索中医经络病候模型提供评价方法和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非经结扎组10只,胃经结扎组10只和肾经结扎组11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只进行麻醉处理,其余3组大鼠均用结扎法在相应的非经脉线或经脉线上进行结扎堵塞低流阻通道造模。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行为学变化,通过计算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观察胃肠动力变化。结果: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造模后第4、5周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2、4、5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第5周显著高于非经结扎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每周行为学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或P0.01)。胃经结扎组和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中央区停留时间均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糖水偏好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1)。胃经结扎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结论:结扎堵塞大鼠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循经低流阻通道,可导致与胃经、肾经病候相关的情志状态与胃肠动力改变,说明结扎法能引起大鼠相对特异性变化。本实验为经络疾病证候模型提供了评价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刃针联合通督调带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刃针联合通督调带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通督调带推拿治疗;按摩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刃针治疗视病情可间隔5~7d 1次,一般治疗1~5次。两组观察疗程均为四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综合评分、突出指数和治愈时间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指数均较治疗前略变小,但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临床疗效综合积分、治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48.64%)、总有效率(97.73%)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刃针联合通督调带推拿法能够有效改善或解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好见效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并分析针刺对该血流灌注量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自然状态和针刺合谷穴30min前后面部血流图像,统计穴区血流灌注量,分析对称性以及针刺对面部左右侧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正常人面部穴位血流灌注量大多都在0.73~1.17PU范围之间,以巨髎、口禾髎、四白、承泣等血流量较大,下关、牵正、丝竹空等穴血流量较小。自然状态30min前后,正常人面部血流灌注量无明显的升降变化,左右侧同名穴血流灌注量存在小幅差异。针刺30min后正常人面部穴区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P<0.05,P<0.01),其中左侧巨髎、左侧承泣、左侧丝竹空、左右侧夹承浆和右侧大迎血流灌注量的增加值与自然状态下的变化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面部左右侧穴位血流灌注量存在较小差异,针刺可以增加面部双侧穴位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9.
针灸调整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分析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的调整作用。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采集30例健康人48例面瘫患者发病初期、治疗过程中、痊愈后的面部红外热像图,进行面瘫患者与健康人面部穴位温度对称性状况的比较,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瘫患者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差大于健康人,发病初期除迎香、阳白、夹承浆外,面部左右侧常用治疗穴位温度差与健康人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病变的恢复,双侧穴位温度差值较发病初期减小;痊愈后患者面部左右侧穴位温度差值和健康人接近。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穴位温度值存在明显不同,左右侧温度对称性较差;针灸可以调整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穴位的温度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灵枢》卷首《九针十二原》针刺补泻法对小型猪皮下组织液压(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IFP)的作用,探讨其调节组织液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在9只健康实验用小型猪腹部随机取点行补法(提/按法)和泻法(摇大针孔),观察正常状态(normal state,NS)、抽取组织液的低组织液量(low volume,LV)状态和注入生理盐水的高组织液量(high volume,HV)状态下针刺前后IFP。结果 NS下提/按法可极显著升高IFP;泻法可极显著降低IFP,针后5 min泻法组IFP降低较快。LV状态提/按法均能升高IFP,针后10 min二者IFP下降较慢。HV状态下泻法可极显著降低IFP,针后5 min与对照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该补泻法可升高或降低IFP,证明其对IFP有相反方向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针灸临床使用补泻手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