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量单、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分别取出的髓核量,并通过椎间盘造影术探讨术后椎间盘的形态学表现。方法取4具猪的腰椎节段标本,随机编号为A、B、C、D。标本A用于称量完整髓核的重量;标本B用于观察术前椎间盘造影后的形态学表现;标本C、D分别用于评估单、双侧开窗取出的髓核量与术后椎间盘造影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标本A、C、D取出的髓核量分别为(0.80±0.05)g、(0.26±0.29)g、(0.31±0.38)g。标本A的髓核取出量多于标本C、D,P〈0.01。标本D的髓核取出量多于标本C,P〈0.01。标本B、C、D造影剂充盈面积分别为(141.9±12.0)mm^2、(59.7±21.4)mm^2、(75.1±19.5)mm^2。标本B的造影剂充盈面积大于标本C、D,P〈0.01。标本D的造影剂充盈面积大于标本C,P〈0.01。髓核摘除量与造影剂充盈面积之间具有正相关性,r=0.649,P〈0.05。样本回归方程为Y=-22.341+318.107X。结论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均不能取出全部髓核组织,双侧开窗取出的髓核明显多于单侧开窗,残存髓核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新兵集训胫骨骨膜动态变化的高频超声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监测新兵集训期间胫骨骨膜厚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高频超声对应力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2月~2008年2月,随机抽取106名新兵作为研究对象,于开训前及集训各周分别应用高频超声监测胫骨前内侧骨膜厚度,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开训后各次检查右胫骨前内侧骨膜平均厚度均较开训前明显增厚(P〈0.05),以开训第3周和第7周检查骨膜增厚为著,检查的10个点中以第3点、第6点增厚为著。结论高频超声对软组织病变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观测胫骨骨膜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顽固性窦道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1例小腿中下段顽固性窦道的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34.5岁;采用彻底病灶清理后持续闭合灌洗结合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治疗14~21d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行2次扩创缝合。结果:术后感染得到控制,小腿中下段窦道均顺利愈合。1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小腿中下段顽固性窦道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2011年7月收治上肢挤压伤致一过性骨间前神经损伤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因右上臂机器压伤流血、功能障碍2 h入院,右上臂中上段内侧可见一直径约1 cm的裂口深达骨折端,右肘部活动受限,右桡动脉搏动良好,右手5指麻木伸屈检查不配合。急诊行清创复位肱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中见裂口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前路钛板的广泛应用,术后一些并发症如吞咽困难、钛板松动、螺钉退出及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等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而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系统的应用有望避免这些并发症。
  目的:观察桥形固定颈椎前路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疗效。
  方法:2013年4至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应用ROI-C进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融合器中均植入骨诱导促进椎间融合。32例中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颈髓过伸伤3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颈椎不稳2例,节段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例。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测定JOA及NDI评分评价神经症状及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完成了4-8个月的门诊定期随访,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ROI-C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椎间融合平均时间4.2个月(3-5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9.2分上升至术后13.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均较内固定前提高(P<0.05)。提示ROI-C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有效地恢复病变椎间隙高度,能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有效避免因植入钢板固定而引起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改善神经症状及功能,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椎管狭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结合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53例。其中超声骨刀组(A组)24例,共切除椎板101个节段。高速磨钻组(B组)29例,共切除椎板124个节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全椎板切除时间、手术过程中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等),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后评估两组患者神经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和减压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单个节段全椎板截骨时间为1.7±1.1min(1.4~3.3min),低于B组的2.9±1.8min(1.9~5.6min)(P0.05),手术过程中两组单节段椎板切除平均出血量为52.4±36.5ml(35.1~285.6ml)和60.3±34.2ml(41.1~281.4ml),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JOA评分分别由术前9.3±3.1分提高到术后12.7±2.0分和术前9.1±3.4分提高到术后12.9±2.8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JOA改善率(分别为45.6%和5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无截骨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均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颈椎OPLL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在减轻术者工作强度、不增加出血及并发症的同时,超声骨刀能有效缩短全椎板切除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的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性骨折1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以及脊柱后凸Cobb角,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手术顺利,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9~23个月)。患者术后伤椎即刻获得稳定,患处疼痛缓解明显,术后VAS评分(2.5±0.8)和末次随访VAS评分(2.8±0.7)均较术前评分(8.4±0.9)明显降低(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的ODI无明显差异,但两者均明显高于术前ODI(P<0.01);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后凸Cobb角由术前(19.7±8.8)度减小至术后(9.8±7.1)度(P<0.05),末次随访Cobb角无明显丢失(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分别漏向上位椎间隙以及椎管,无临床症状。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性骨折能明显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形态。  相似文献   
8.
半月板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引起膝关节疼痛的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为撕裂伤。膝关节是人体最容易损伤的关节,其准确诊断合理治疗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像学检查对损伤部位的确定、损伤程度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对笔者考虑半月板损伤而全部经过物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高频超声与MRI在新兵胫骨应力性损伤中的影像学特征,评价高频超声对应力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炮兵某部两个新兵营各15名(共30名)集训新兵为研究对象,于开训前及集训各周分别应用高频超声及MRI监测胫骨应力性损伤情况,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高频超声监测结果 显示开训前与集训各周之间比较骨膜增厚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训后各周之间骨膜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结果 显示开训前MRI监测均呈阴性,开训后第1周胫骨应力性损伤的程度较轻,随着集训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至第7周趋于稳定.结论 MRI对应力性骨损伤的灵敏性高,可全面观察骨外膜、骨髓腔等的病理变化;高频超声检查应力性骨损伤虽难以显示骨髓腔内的病理变化,但对骨外膜的应力性损伤变化具有与MRI相似的高灵敏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胫腓骨开放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胫腓骨开放骨折1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18~61岁,平均39.2岁,均为单侧。根据Gustilo分型,Ⅰ型5例,Ⅱ型44例,Ⅲa型27例,Ⅲb例56例,Ⅲc例9例。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手术时间、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固定方式、术后引流、清创是否彻底等相关资料,对术后术区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诸因素与术区感染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并将显着相关的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41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病例22例,感染率15.6%.固定方式、清创是否彻底、基础疾病、术后引流与术后术区感染有明确相关性(P <0.05),相关程度依次升高,OR值分别为2.451、3.164、3.414、5.117.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彻底清创、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及充分引流是预防术后术区感染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